了解中秋节,又称月圆节、团圆节,是传统节日之一。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便会举家团圆,共享一年一度的欢聚时光。中秋节的名称来源和背后的传说故事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寓意。下面就来说说,中秋节的名称来历的相关内容,一起去看看吧!
中秋节的名称“中秋”源自于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的月亮形状。在这个时候,月亮像圆盘一样高悬天空,将光芒洒满大地。所以,人们形容这颗月亮“中间圆,边缘光”,而称之为“中秋”。这个称谓既简洁又生动,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们对圆月的景仰之情。
除了“中秋”这个名称,中秋节还有一个常用的称谓——“月圆节”。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无论是农田、山野还是城市街头,人们都可以欣赏到满月的美景。月圆之夜,明亮的月光如银河般洒满大地,照亮了人们的情感世界。因此,人们赞美这个日子的同时,也将它称之为“月圆节”,期望家人团聚、身边的人永远如同圆月一般明亮,传递出对完整家庭和美满人生的思念和祝福。
中秋节不仅有着美丽的名称,背后还有着多个令人动容的传说故事。最著名的故事之一便是“嫦娥奔月”。相传在古代,有十个太阳同时升起,严重炎热,威胁到人们的生活。为了解救人们,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万民。为了永远保留这次伟大的事迹,人们将后羿神化,并设立中秋节来纪念他的功勋。而后羿妻子嫦娥,在丈夫射下太阳后,不小心误吞了长生不老丸并飞上了月亮。每年的中秋之夜,人们对着明亮的月亮,怀念后羿和嫦娥的伟业与爱情。
另一则传说是关于吴刚和玉兔的故事。吴刚是个老人,在善良的仙鹿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嫦娥的仙草。但是,带着这仙草回家途中,他不慎跌倒,仙草被玉兔吃掉,玉兔也因此变成了月中的图案,永远伴随在嫦娥身边。而吴刚也因为对仙草的伤感,变成了月宫的守护者。每年的中秋节,人们观赏月亮,就能够看到吴刚和玉兔的形象。
中秋节的名称来历也与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是秋天丰收的季节。农耕社会的人们在成果累累的田间地头,用一年来辛劳努力的劳动换来了丰收的果实。此时举行团圆的庆祝活动,表达对丰收的喜悦之情不言自明。中秋节的中心活动之一就是赏月,人们赏月、吃月饼,象征着庄稼丰收,并表达对未来幸福美满的期盼。
那么由此可见,中秋节的名称来历既有形象生动的描绘,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情感寓意。无论是中秋还是月圆,都意味着人们团圆、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而传说故事更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浓重的神秘色彩和文化情怀。在每年的中秋佳节,人们通过赏月、品尝月饼,弘扬着这个古老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并将这份浓浓的乡愁和深深的思念传承下去。
![中秋节的名称来历](/Uploads/image/20231226/03/29959508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