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那些惨死的妃嫔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死后,朱元璋就命人以两名王妃殉葬,以陪伴自己躺在地下的孤独的儿子。等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本人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继大位,史称建文帝。朱允炊遵遗诏、依古制,凡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皆令殉葬。但是当时场面混乱,加上负责此事的官员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已经生育过的妃嫔,也有不少在陪葬之列。对于陪葬宫女的具体数字,史上并无确切的记载。虽然从朱元璋开始,对殉葬的妃嫔宫女,朝廷从精神物质上给予褒奖,但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随意剥夺人性命的劣性。明孝陵的殉葬妃嫔,都得到了在孝陵殿内设置的一个“龛”,供后人祭祀。今天这些“龛”都设在哪里呢?
明孝陵的妃嫔、宫女是怎样殉葬的?现在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吊死的,另一种说是往陪葬者的体内打水银,究竟是采用了哪种方法呢?
第一种说法是吊死的。据有关专家分析,在殉葬那天,所有被列入殉葬名单的宫女和妃嫔都被集中到一个地方。在殉葬之前,他们给这些殉葬的人准备了最后的晚餐,这也相当于死刑犯那最后一顿丰盛的大餐。在侍臣太监们的监督下,她们勉强算是吃完了最后的一顿饭,虽有速度比较慢,或者因为心情难以下咽的,但是时间一到,那些负责此事的侍臣太监就把宫女妃嫔带到一个早已安置妥当的屋子。这个屋子里安放了一把把太师椅,每个太师椅的上方都悬挂着七尺白绫。宫女妃嫔们在侍臣和太监的逼迫下,无奈地站到太师椅上,然后将自己的头伸进了那早已系好的套扣由……当然,有的宫女会被这样的场面吓呆了,颤抖地坐在了地上,这个时候那些太监都开始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几个人扶持着,强行把宫女扶上太师椅,然后把那个套扣套在了宫女的头上,随后搬走了椅子。
第二种说法就是他们在宫女妃嫔的体内注入了水银。为了保证陪葬的宫女妃嫔容颜不变,有人想出了一个恶毒的方法,就是在她们的体内注入水银。这个建议被那些执行命令的侍臣和太监采纳,于是他们在给那些陪葬的宫女妃嫔的茶杯中下了安眠药之后,这些人很快就睡着了,等到她们一睡着,那些太监就开始往她们的体内注入水银,这样这些陪葬的人就一直睡了下去。既然在朱元璋的孝陵中真有陪葬的宫女和妃嫔,那么她们死后都安葬在哪里呢?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研究所的贺教授介绍:结合前人作过的明孝陵、明东陵考古发掘资料,明孝陵妃子、宫女墓大体葬于3处:一是南京植物园内;二是明孝陵陵宫墙外西南角;三是总体妃子墓区,位于明孝陵右侧,与东陵遥遥相望,形成左辅右弼的建筑格局。
事实上朱元璋的妃子们真的葬在这三个地方吗?
1937年3月,有人在明孝陵东侧的紫霞湖发现一座明代古墓,墓室高约3米,分内外二室,不过墓内空无一物。1976年,在距离明孝陵西侧约300米的山麓处,又发现一座砖砌墓葬,在这座墓葬里,出土了大批雕金首饰,其中金镯的内部印有“匠作局”三字。因为这个地方在明代属于禁区,所以非皇亲国戚是不能入葬该地的,因此专家判断这两座墓很可能就是明太祖妃嫔之墓。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在南京中山植物园里发现了一个石雕的无头赑质,专家推测这个赑质原来驮的碑可能是朱元璋嫔妃墓的神道碑。这尊赑屃高2米、宽1.2米,有2吨多重。从它兽背很高,三只爪子拼命撑着,专家发现这是典型的明初风格的石刻,而且其风化程度和所用石料的材料,均与孝陵中的其他石刻有相同之处,因此可以断定是明代遗留的石刻。不过从发现的资料来看,专家判断这座妃子墓并不是陪葬墓,而是单独的一座墓,可能是死在朱元璋之前的一个妃子的。所有已经发现的资料都无法证明那些陪葬的宫女和妃嫔究竟葬在哪里,于是专家就做了一个大胆的推测:那些陪葬的宫女和妃嫔都葬在了孝陵中的地宫内,而那些老死、病死的就葬在了地宫上面宝城的东西两侧。难道事情真是这样的吗?
4.已知的答案未知的谜
直到今天,虽然考古专家已经通过先进的考古仪器找到了朱元璋的地宫所在,但是在没有彻底挖掘之前,孝陵依然存在着无数的谜。据史书记载,在孝陵的东侧约80米的丛林中,有朱元璋的儿子朱标的陵墓,称作东陵。朱标是死在自己的老子朱元璋之前的,所以他的陵址应该是朱元璋所选。朱元璋为什么让自己儿子的陵墓在自己的东面呢,为什么又起名为“东陵”呢?有人说朱标死前为东宫太子,或正是以此为其陵墓起了“东陵”,也有人说朱标的陵墓在孝陵的东面,所以叫“东陵”。究竟哪一个正确,现在已经没有资料可以证明了。朱标因为自己的儿子朱允炆被他的叔父朱棣所灭,所以陵墓自然没有受到重视,孤零零的一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