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其中有一支以居地为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4位,起源于北朝的金国,出自鄞县。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孔姓之后有以居住地为姓,后至魏国,则为孔氏。战国时齐国国姓公孙,卫国有公孙,卫国有公孙。战国时,有个孔子的后人曾在魏国任职,其子孙中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后形成孔氏。
那么,从什么时候都有孔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孔姓,源出嬴姓,是以先祖名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帝的裔孙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伯益为颛顼帝裔孙,是西周时期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其率领主要支流进入福建、浙江一带,在宋、元、明600年中,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没有进入福建,历史上仍有许多孔姓,上述两支孔姓约有2500多年历史。
另外,嬴姓还有另一种来源,即:姬姓的改姓。如春秋时期秦国大夫孔振铎因封邑在京兆,又因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便以他的字作为姓氏,称为孔氏。
到了隋朝时期,有一位孔崇因担任过司学官,被赐姓嬴。因他曾在隋、唐、宋时期分别任过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太守、谯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南)太守等职,而其中有一次被贬官,被流放到福建宁化县,“然则襄阳的孔子就是孟孙氏之后”,之后便以“孔”为姓。
![历史上的孔姓名人大集合](/Uploads/image/20231222/19/3116790056.jpg)
由此可见,这只是一个极大的改姓。
不过,“嬴”氏后裔子孙,不可或缺的,更不用说,其氏名是“伯益”、“伯让”、“伯虎”、“叔齐”、“伯禧”、“伯尧”、“伯达”、“伯彤”、“伯任”、“叔詹”、“伯桑”、“伯龙”、“伯勇”、“伯武”、“叔奇”、“伯蕙”、“伯桓”、“叔安”、“叔政”、“伯彪”、“伯攸”、“伯梧”、“叔姨”、“叔鹰”、“伯易”、“伯宁”、“叔悦”、“叔元”、“叔祥”、“叔行”、“叔业”、“叔惟”、“叔贤”、“叔奇”、“叔国”、“叔仁”、“叔忠”、“叔悦”、“叔行”、“叔业”、“叔达”、“叔伟”、“叔志”、“叔诚”、“叔允”、“叔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