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太岁有什么功效,什么是拜太岁
“拜太岁”是常见的化煞方法,太多数以在正月初八举行。太岁又称太岁星君,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因为木星每十二个月运行一次,所以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太岁又称“太岁星君”,简称“岁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间奉祀的神祗。
一般拜太岁可粗略分为三类:大庙参拜,细庙参拜,家中自行拜祭。
“拜太岁”后记紧要于年尾“还太岁”,以酬谢神明一年来的庇佑。“还太岁”最适当的时间为每年的冬至前,即农历12月22日至23日左右,方法跟一般还神步骤一样,同样只需准备生果及香烛即可。
人们为什么要祭拜太岁神?
太岁神又简称太岁或称岁神,也就是年神,俗称太岁君,传说姓金名赤,另一说姓金名辨,是地神中最有权力的年神,统帅百神,有“年中天子”之称。
太岁神计有六十位,从甲子年的金赤至癸亥年的虞程,依六十甲子轮流掌管人间祸福一年,称作“值太岁年”。由于太岁神位高权重,人人对他都非常敬畏,唯恐触怒了他而对自己不利。
为了避免得罪太岁神,因此善男信女的生年碰到太岁之年(年冲),或是生年与太岁对冲的人(对冲),都必须在新年开春,或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生时安奉太岁神,以祈求一整年平安顺利(参考安太岁)。
什么是“太岁太岁学名叫肉灵芝”,有什么功能,有生命吗
2004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民张永平在推土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石头状的“怪物”,它既没鼻子也没眼睛,摸上去感觉像一团肉;它不会因高温而腐烂,也不会因低温而僵硬;它一天天不断长大,身上的“伤口”也可自动愈合。
更奇怪的是,有人喝了浸泡过它的水后,困扰了多年的头痛病竟然消失了。 人们开始对这个“怪物”作出各种揣测,有人说它就是传说中的“太岁”;有人说它是《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肉灵芝”…… 一年后的今天,内蒙古方面将这个疑似“太岁”的切片样本邮寄到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该院的施苏华教授等专家将通过先进的遗传系统分类技术为其验明正身。
正在验DNA 几经周折,记者昨日下午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实验室里拜访了负责这次样本分析研究的施苏华教授。尽管施教授称在鉴定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不愿就此过多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她还是透露了一些关于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
施教授说,目前可以初步肯定这个“怪物”就是“太岁”。而中大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对“太岁”身份的鉴定工作,只是众多纷繁的研究工作中一个小小的环节。
她和她的研究生目前正通过一些基本的参数去找出该物质的DNA序列,然后根据基因分析的结果,看看它属哪类物质,或者与哪类物质比较接近。 记者在现场看到,“太岁”样本的切片在先进的实验仪器中接受着各种数据分析。
“太岁”切片样本从内蒙送至广州研究已有几个月了,但这个东西远比她想象的要复杂。她说:“从目前的研究看,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组成‘太岁’的物质不止一种。
”而具体是何物质组成,施教授则未予透露。她说,“谜底”必须在所有实验完成后才能出报告。
不过施教授也表示,关于“太岁”的研究从科学上来讲,的确是非常有意思、有意义的。因为据说“太岁”能自己生长,而且繁殖能力和修复能力很强,因此关于其生物能量来源等问题就很有科研价值。
如果这些难题能一一破译,说不定将来会对人类生命科学研究有极大的帮助。 尚无明确定论 记者随后又联系到中科院广州微生物研究所的李泰辉研究员。
李泰辉说,从古到今有关发现“太岁”的消息不断传出。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内蒙古、吉林、山东等地就先后有报道。
李泰辉说,无论是民间还是科学界,都一直对“太岁”很感兴趣,上世纪90年代初,他和北京、吉林、陕西等地的科学家已纷纷展开对“太岁”的研究,但说法不一。 说法一:黏菌群复合体专家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组成“太岁”的是非常多的菌体,而且品种各异。
结合“太岁”的个体带有一定弹性,还不时分泌出有丝性的黏物等现象,当时专家的结论是,“太岁”应该是一种“特大型罕见黏菌复合体”。专家估计该黏菌是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其它微生物为食,以纤维素、儿丁质、甲壳质等为营养,含有蛋白质约50%,以及核酸、酵母菌和霉菌等。
说法二:粘细菌吉林大学微生物专家解释,“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 说法三:高等真菌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白玉华教授将“太岁”切片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其体内具有菌丝,初步确定为高等真菌。
说法四:并非黏菌群复合体中科院微生物所形态学专家茆晓岚多年前曾研究发现,该物体含大量的水;做蛋白质实验,没有蛋白质反应,也没有核酸反应。而放于火上烧,能闻到呛鼻的味道,他估计有醛基、醇基或羟基成分。
因为黏菌必须具备蛋白质和核酸成分,因此他判断“怪肉”不是黏菌群复合体。 有专家还认为,“太岁”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是“人类和一切动物的祖先”。
但李泰辉研究员和施苏华教授都表示,虽然“太岁”为黏菌群复合体的说法基本可以认定,但关于“黏菌群复合体”这一概念是非常模糊的,还不能清楚解释“太岁”为何种物种,唯有通过分子系统分析等研究,才能将“太岁”的秘密一一揭开。 李泰辉说,全球的科学家对于菌类的研究还非常有限,目前存在于自然界的包括黏菌在内的真菌大约在150万~200万种,科学界大约只对其中5%的菌类品种有研究。
因此,专家毫不讳言说,即使这次中山大学对该物质的分子系统有新的研究进展,科学界依然还难以给这个复杂的生物正式冠名。 先别服用“太岁” 早前发现“太岁”的内蒙古农民透露,他的亲人喝了浸泡过“太岁”的水后,治愈了多年的头痛病。
“太岁”真的能治病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这样记载的:“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 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
这个被称作“本经上品”的肉芫,就是民间所说的“太岁”,书中还介绍了它对一些疑难病症的特殊疗效。 但现在的专家认为,“太岁”属于原生动物及真菌类,品种十分复杂,加之其来源于土壤,自身可能会附着各种有害生物或者有毒物质。
专门从事食用菌研究的李泰辉认为,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食用“太岁”会产生不良反应,但建议在没有弄清楚“太岁”的物质组成前,人们还是不要轻易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