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肖 > 正文

太岁纪法和干支纪法,干支纪年法是怎样的?

2022-11-13 生肖
太岁纪法和干支纪法,干支纪年法是怎样的?

一.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

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

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用古代的干支纪年法怎样表示一个月的每一天???

干支纪日 开放分类: 地理、历法 干支纪日是指用干支记录日序。

同纪年法一样,60日一循环。干支纪日法已确知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末止的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

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长的纪日,对于核查史实所发生的准确时间有重要价值。现今在一般日历中虽不注记,但确定“属伏”仍然沿用,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属伏。

干支纪年 [解释]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

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

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

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

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

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二.查看不同时间段的万年历。

如:1516—2060年的万年历,记着五百年的干支,一查便知。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丑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根据“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对应进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

如:《辛亥***》的辛亥年是1911年(48号干支),《戊戌变法》的戊戌年为35号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则“1911-13=1898”故《戊戌变法》是1898年。 应用公元年进行计算。

应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数小于60,再用余数减去3(干支纪年是从公元4年开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余数为22,再22-3,得数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号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三.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见下图)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

以此类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2.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如下表)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 丑 寅 卯 辰 己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戊 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四、由公元推干支记年 为了便于运算和使检索更加直观,借用六十干支表并按顺序加以编号成表一如下: 六十干支表 甲子0 乙丑1 丙寅2 丁卯3 戊辰4 己巳5 庚午6 辛未7 壬申8 癸酉9 甲戌10 乙亥11 丙子12 丁丑13 戊寅14 己卯15 庚辰16 辛巳17 壬午18 癸未19 甲申20 乙酉21 丙戌22 丁亥23 戊子24 己丑25 庚寅26 辛卯27 壬辰28 癸巳29 甲午30 乙未31 丙申32 丁酉33 戊戌34 己亥35 庚子36 辛丑37 壬寅38 癸卯39 甲辰40 乙巳41 丙午42 丁未43 戊申44 己酉45 庚戌46 辛亥47 壬子48 癸丑49 甲寅50 乙卯51 丙辰52 丁巳53 戊午54 己未55 庚申56 辛酉57 壬戌58 癸亥59 该表于公元前后的推算均适用,具体的方法如下: 1,求公元后某年(设为Y)的干支。

方法是:先以Y除以60得出余数,然后再减去4,最后根据所得结果查表一中相应序数所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1911年的干支:1911÷60余数为51,减4后得47,查表一47对应的干支是辛亥,即1911年为辛亥年。

由于干支纪年60年一循环,当Y÷60的余数小于4时,需借干支纪年的一个周期60之数,例如1981年除以60余数为1,直接减4不够减,加上60之后再减4等于57,查表一便知1981年为辛酉年。余可类推。

2,求公元前某。

天干地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

天干地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

提问者: 地990 | 来自手机知道 天干地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可是,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太岁)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60是10、12的最小公倍数,所以每60年为一周期)。如1644年为农历甲申年,60年后的1704年同为农历甲申年,300年后的1944年仍为农历甲申年,所以一代文豪郭沫若写有《甲申三百祭》;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198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依次类推。 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例如,1984年大致是岁次甲子年,但严格来讲,当时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 ▲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历的近似换算 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则用58-“年份数除以60的余数”后计算) 也可以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 如:2001年查万年历为辛巳年,算法为: 2001÷10=200……1,1—3=—2,—2+10=8,按天干顺序数到8,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第8位为辛。 2001÷12=166……9,9—3=6,按地支顺序数到6,子、丑、寅、卯、辰、巳。第6位为巳。 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2001年为辛巳年。 ▲干支纪年与格里历的换算 若我们把天干的甲、乙、。、壬、癸编上 0、。。、8、9 等序号;地支的子、丑、。、戌、亥亦编上 0、1、。。、10、11 等序号,那么: 从已知的格里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4,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例如: (1972 - 4)÷ 10 ≡ 8,所以天干是“壬”; (1972 - 4)÷12 ≡ 0,所以地支是“子”。 附:已知天干地支,如何得到当前是60年中的第几年 (杨霖坤 编程)。 X=天干 Y=地支 if x - y >= 0 then z = 6x - 5y; else z = 6x - 5y + 60; 天干地支纪月 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

干支纪年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

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

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

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我看是中国文化影响了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最多丰富了卜筮文化。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主要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庆历四年”、“元和十年”。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丁卯”指公元1627年。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5、星岁纪年:分为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

战国时期用岁星纪年。岁星就是木星,由西向东运行,绕太阳一周用11.86年古人发现大约12年后木星又出现在星空同一位置,于是把一周天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叫一星次,代表一年并给他们起上名字叫,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纪年。

像岁在星纪,岁在析木、岁在大梁。

什么是"干支记年法"

>传统记年法1、记年 书法作品记年采用的“干支”记年法。

“干”是“天干”,“支”是“地支”。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搭配记年,就成了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六十年一个循环,俗称“六十年花甲子”,参加下表: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16、己卯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20、癸未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24、丁亥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28、辛卯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36、己亥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40、癸卯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44、丁未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56、巳末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戊60、癸亥干支次序表2、记季旧历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即旧历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古时兄弟姐妹的排行,有孟、仲、季的次序,(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三)孟为长,仲为次,季为三,根据这个,正、二、三月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五、六月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八、九月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十一、十二月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之称。

季节还有一些别称,如春的别称有阳春、芳春、青阳、艳阳、阳中、三春、九春等。夏的别称有朱夏、朱明、昊天、长嬴(yíng)、三夏、九夏等。

秋的别称有素秋、金秋、商秋、商节、素商、素节,金天,高商、三秋,九秋等,冬的别称有寒冬、安宁、玄英、三冬、九冬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纪年法的来历是啥

楼主你好,纪年法有公元纪年法还有天干地支纪年法。

我首先介绍一下公元纪年法的来历:公元纪年法的前身是基督教纪年法,基督教纪年法的前身是儒略历。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凯撒对历法作出规定,每年设十二个月,其中大月七个,即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小月四个,即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二月则分平闰,平月28天,闰月29天,有闰月的年份称之为闰年,闰年每隔三年设置一个。

这样,平年每年都是365天,闰年则为366天。儒略历以太阳回归年为基础,与天文现象吻合,所以,它是比较科学的。

公元325年,欧洲的基督教国家共同召开宗教大会,认为儒略历科学、准确,决定所有的基督教国家都采用这一历法。但是,这次宗教大会忽视了一个问题,这就是纪年。

由于没有统一规定纪年,这样,在纪年上就出现了五花八门:希腊以举行第一次奥林匹克竞技大会的那一年即公元前276年为元年;罗马则以始建罗马城的那一年即公元前754年为元年;还有的以狄奥克列颠称帝的那一年即公元284年为元年。公元532年,即狄奥克列颠纪元248年,基督教僧侣狄奥尼西提出,耶稣诞生在狄奥克列颠纪元前284年,应当以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统一的纪元,并且,以后的基督教国家都只能采用这一统一的纪元方法,不能采用别的纪元。

狄奥尼西的这一主张,使得原来不统一的纪元能得以统一,不再出现混乱,因此得到了绝大多数基督教国家教会的支持,于是,这一年就变成了公元532年(284+248),并且由教皇在宗教文告中率先使用。由于当时的欧洲国家都是实行的政教合一,教皇比皇帝的地位还要高,教皇公布并用了公元纪年法,各国皇帝当然就要跟随使用,这样,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元年的公元纪年法就这样形成了。

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来历干支纪年据说出自黄帝时代,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

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

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

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年的表现方式相传自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残片。

希望可以帮助到楼主。

中国从何时起开始用干支纪年法,请说明您的答案来源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

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

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

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相关资讯

Copyright 2008-2025 www.Sm99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7644号-5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23004240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