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文化存在已有上千年,许多人对其起源却不太了解,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中国社会里,但鲜为人知的是,十二生肖起源却是一个谜团,有人说是“国产货”,解读十二生肖文化及其起源,通过小编的解答,让大家好好了解一下。
【生肖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1、欧洲中心主义与十二生肖起源
尽管我们国家传世史籍资料浩如烟海,却没有哪一部史书明确记载了十二生肖的形成过程,直到东汉时期的王充才在《论衡》中第一次提及十二生肖,这就让十二生肖起源成了一个谜团,由此也导致“外来说”一度非常流行。
十二生肖的外来说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朝陆深认为起源于“北狄”,清朝赵翼认为起源于“北俗”,“后汉时其说甚行,更推之汉以前则未有言及者,窃意此本起于北俗”,认定生肖的外来性质。但在近代之前,中国主流观点还是认为十二生肖是本土孕育出的文化习俗。
近代以来,随着欧洲中心主义的宣扬,中国十二生肖“外来说”甚为流行。1906年,法国学者沙畹在《突厥十二动物轮回》中提出“十二生肖起源于西域或突厥”的假说。1929年,近代学者郭沫若在《释干支》中认为中国生肖说源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汉代西域诸国仿十二宫而造十二生肖,由此逐渐引入中原地区,形成了如今的十二生肖。
外来说有二个重要立论依据:一是十二生肖的最早文献记载是东汉王充的《论衡》,之前没有任何传世文献记载,二是巴比伦有黄道十二宫,星座学就源于巴比伦十二宫文化,而巴比伦黄道十二宫早于中国生肖。不过,外来说只是逻辑推断,没有充分的考古证据链支撑。
当然,与外来说争锋相对的是本土说,细分为“图腾说”、“动物崇拜说”、“天文说”、“地支说”、“多种成因说”等,但与外来说一样,都缺乏充足的论据证实。
2、秦简证实至少秦朝时已有十二生肖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两批秦代竹简,其中一篇叫《日出·盗者》的文章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因为上面清楚地记载了十二生肖(见下图),只是与如今的相比略有不同。
1986年4月,甘肃天水放马滩秦代墓葬出土甲、乙两种《日书》竹简,年代与睡虎地秦简相近,甲种竹简也有“盗者”的记录,与现代生肖相比,除“辰虫巳鸡”外,其余完全相同:
甘肃放马滩甲种竹简十二生肖:“子,鼠矣。丑,牛矣。寅,虎矣。卯,兔矣。辰,虫矣。巳,蛇矣。午,马矣。未,羊矣。申,猴矣。酉,鸡矣。戌,犬矣。亥,豕矣。”
毫无疑问,这两批秦简的出土,表明先秦时代中国已有十二生肖说,改写了生肖文化始于东汉的历史,推翻了印度起源说、北俗或北狄起源说等,生肖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远比想象的还要久远。学者饶宗颐考证指出:“十二兽之形成,已在先秦时……汉时十二属名已经人整理一致……其后行于边裔各邦……皆采用之。十二属自子为鼠至亥为猪,无不同然,盖用汉人固定之名称也。”也就是说,先秦时代十二生肖已经形成,只是各地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汉朝时将之彻底定型。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生肖所在的篇章叫“盗者”很有意思,这是古人根据干支求得盗者形貌、藏身之处等方法的数术文献,就性质而言属于民间的迷信,简单地说就是借助数术迷信占测盗者,但反过来说,形成了这么“严谨”的一套占测系统,说明十二生肖历史悠久,否则不会形成如此“严谨”的系统。下图,睡虎地秦简中“盗者与十二生肖”的整理。
3、中国有没有可能独自孕育出十二生肖文化?
当然,从时间线来看,巴比伦黄道十二宫依然远在秦朝之前,不过尽管秦简无法证实十二生肖源于中华文明自身,但从中华文明自身来看,却有着孕育出十二生肖文化的基础。
一、上古中国采取“岁星(木星)纪年法”,木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4332.589天,约合11.86年约是12年,因此“十二”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数字。甲骨文中已有成熟的十二地支,地支与岁星运行周期、地支与巴比伦黄道十二宫有何关系如今还未破解,但商朝只比古巴比伦(约公元前1894年-约公元前1595年)略晚,很难说中国的十二地支源于古巴比伦。
尽管甲骨文中没有记载十二生肖,但甲骨文中已有成熟的“天干地支”体系,早已有了孕育出十二生肖文化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甲骨文只是商王祭祀占卜性质的文辞,上面没有记载不意味着不存在。
另外,《史记》记载帝尧时期,确定中春、中夏、中秋、中冬四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四时一方面代表节气,一方面也暗示一季有三个月,一年十二个月。考虑到阴阳理论,天干与太阳有关,因此地支很可能与月亮有关。帝尧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000年,比古巴比伦建国还要早。
二、《史记·五帝本纪》记述黄帝“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相传夏族的图腾是熊或鱼,商族的图腾是玄鸟,周族的图腾是龙、鸟、龟、犬、虎等。十二生肖中除了龙之外,其他都是日常所见之动物,即“六畜”(马牛羊鸡狗猪)和“六兽”(鼠虎兔龙蛇猴)。因此,古老的图腾崇拜与十二地支结合起来,就有了形成生肖动物文化的基础。
三、从河图洛书、《周易》等可知,古人一直都想揭开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兴衰规律,认为人、动物、植物等都有兴衰周期,由于不同年份的生活条件大不相同,总会有某一种动物兴旺,于是古人认为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如果能够模仿当年生长旺盛的动物,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某种运道。也就是说,十二生肖与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契合,没有什么违和之处。
【解读十二生肖文化及其起源】
生肖文化的起源
1、十二生肖,又名属相,早在东汉王充的《论衡》有完整记录;
2、非文献记载的根源则有:星宿说、岁星说、图腾说、外来说;
3、有学者认为,十二兽纪日历法反映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彝族和黄帝同样出自古羌,因此生肖文化应该起源于黄帝之前;
4、但无论起源何时,对于华夏儿女而言,都应该铭记祖先留在血脉中的那份伟大。
生肖文化的寓意
1、十二生肖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2、 对应古代计时方式十二时辰,分别为: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辛、亥;
3、 鼠-智慧、牛-勤劳、虎-勇敢、兔-谨慎、龙-坚韧、蛇-柔韧、马-前行、羊-和顺、猴-机灵、鸡-守时、狗-忠诚、猪-随和,每种动物代表着每个人应具有的品质;
4、 每个新年为一个属相年、每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十二为一个轮回,体现出我国祖先古代天人合一,探索自然规律的伟大发现。
生肖文化的传承
1、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有十二生肖,虽然因地方文化特点导致与中国的十二生肖略有不同,但无一例外均起源于中国;
2、日本的猪属相为野猪,原因是唐朝时期十二生肖传入日本后日本国内并将未野猪驯化为家猪;
3、越南将十二生肖的兔属相变为在本土更加常见受喜爱的猫做为属相;
4、韩国的十二生肖与中国的十二生肖没多大区别。
十二生肖文化的详细解析
中国十二生肖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第11号秦墓的出土了上千支竹简。清楚地记载着用生肖占卜盗贼相貌特征的文字。也就是在始皇帝称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先民已经在用十二生肖了。
十二生肖的产生,与先民们生活于自然,体验自然的规律有关。宋代孟珙《蒙鞑备录》:“其俗每草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当时观天象的人发现一岁中月亮盈亏十二次。十二这个数也就被视为天意。于是一年十二个月。一天也就定了十二个时辰。用十二作为进制单位。那为什么用这十二种动物代表十二生肖呢?说法就有多种了。下面这个说法特具人文精神,也充分反映出了先民智慧。
我国古代先民根椐生命活跃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与十二生肖相对应,就是把每一种动物为一个时辰,便于理解记忆。
鼠:晚上11:00到第二天1:00时(子时)。这时候,老鼠胆量最壮,活动频繁,用子时与鼠搭配。
牛:凌晨1:00-3:00(即“丑时”)。这时候牛吃完了草,“倒嚼”最细、最慢、最舒适,用丑时同牛搭配。
虎:凌晨3:00-5:00(即“寅时”)。此时老虎趁别的动物休息是出来觅食,最活跃、最凶猛、伤人最多,用寅时同虎搭配。
兔:清晨5:00-7:00(即“卯时”)。这时,太阳还没露出来,月亮的光辉还有。玉兔是月亮代称,是月宫神话中唯一的动物,用兔同卯时搭配。
龙:早晨7:00-9:00(即“辰时”)。传说是群龙行雨的时候,龙是神话中的动物,用龙同辰时搭配。
蛇:上午9:00-11:00时(即“巳时”)。据说这时候的蛇不会伤人,也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荡,多隐蔽在草丛中,用蛇同巳时搭配。
马:上午11:00至下午1:00(即“午时”)。依据道士的说法,中午太阳当顶,阳气达到达极点,阴气渐渐增加,在阴阳换柱之时,一般动物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习惯地站着,甚至睡觉也站着,从不躺着。午时就属马。
羊:下午1:00-3:00时(即“未时”)。据说羊在这时候洒尿最勤,洒出的尿可治愈自身一种惊疯病,因此,未时属羊。
猴:下午3:00-5:00(即“申时”)。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啼叫,声音拉得最长,最洪亮。既申时属猴。
鸡:下午5:00-7:00(即“酉时”)。此时日落山岗,鸡开始进笼归窝,于是酉时属鸡。
狗:晚上 7:00-9:00(即“戌时”)。这时的狗,守夜的警惕性最高,并产生一种特殊的视力和听力,戌时属狗。
猪:晚上9:00-11:00时(即“亥时”)。这时候猪睡得最酣,长肉最快,可见亥时属于猪所有。
以上是生肖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解读十二生肖文化及其起源的相关内容,想了解更多生肖相关知识,请持续关注996算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