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了一篇帖子,开头的画风就非常清奇:
从这种简单粗暴的从中文读音入手的姓名翻译法,可以算作姓名的音译。但这种翻译方法仅在将外国人名翻译成中文时常用,比如Linda琳达。
不过,即便有了音译名字的规则,依然存在许多英文人名和对应的中文译名读音相去甚远的情况。比如Trump,从发音上看,“川普”更加接近,为什么翻译成“特朗普”呢?
这里就涉及到了通用规则的问题。
这本《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由商务印刷馆于1989年出版。当年,国家新闻系统为了防止媒体在报道外国人名时出现纰漏,防止人名翻译不统一而造成读者理解混乱,强制要求国内媒体按照手册规定来翻译外国人名。
Trump的翻译在那时就确定了下来:
所以,遇到人名,特别是政要名人的名字,千万不可自己想当然地根据姓名的发音随便音译,要查证既有的规范标准或通用习惯再处理。中文人名则是按照正规的汉语拼音韩国英文名翻译,将姓与名分开拼写,首字母大写。
再回到一开始的那个截图,***,如果不能根据音译处理为Jessie J(废话当然不能),为什么也不是中文拼音Jiang Jieshi韩国英文名翻译,而是Chiang Kai-shek呢?
这是因为这个人名的翻译遵循的是威妥玛拼音体系,这个体系在现在使用的汉语拼音诞生之前就在中国使用了半个多世纪了,影响力之深远不容小觑。而我们国家直到1958年才公布《汉语拼音方案》,废除威妥玛拼音。现在,中国**除了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苏州大学 (Soochow University) 等极少数历史渊源与西方国家有关的高校、极少数老字号企业为了表示其品牌的悠久历史也在继续使用威妥玛拼音名称,如青岛牌啤酒 (Tsingdao Beer),中华牌香烟 (Chungwa Cigarette)之外,绝大多数人名、地名已采用汉语拼音方案翻译。
除了音译,那篇帖子里还提出了另一种非常高端的译法:意译法。简单来说,就是按照名字的意思来转译成对应意义的英文,比如:
虽然这个例子比较无厘头,但用这种意译的方式翻译人名也不是没有先例的。只不过更多见于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字多多少少都透着性格色彩,翻译的时候如果单纯按照拼音,可能就失了神韵。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对于书中的一些角色,译者、瑞典姑娘Anna Holmwood是这样翻译的:
杨铁心,“Ironheart Yang”,算是结合得很完美,铁石心肠;
郭啸天,“Skyfury Guo”,一怒冲天的画面跃然纸上;
包惜弱,“Charity Bao”,倒是很贴合仁慈善良的性格特点;
穆念慈,“Mercy Mu”;
“五绝”中的东邪黄药师,“The Eastern Heretic Apothecary Huang”;
中神通王重阳,“Double Sun Wang Chongyang”;
梅超风,“Cyclone Mei”
……
而对于主角郭靖黄蓉,书中有一处描述男女主角初次见面,互相自我介绍,黄蓉的“蓉”,郭靖的“靖”,Anna在翻译的时候也不只是当拼音翻译,而是把中文对应的意象给解释了出来:
"I didn’t ask you your name,” he said and smiled. “Yes, we forgot. My family name is Guo, my given name Jing, meaning Serenity. And you?”
“My family name is Huang, my given name Rong, meaning Lotus.”
区区几个字,背后都是大功夫。
福州翻译ivy
左手育儿,右手翻译
追求家庭与事业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国家人事部二级口笔译
厦门大学口译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