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地区各少数民族对小孩取名字的习俗各有不同。
哈尼族的孩子出世第三天,必须取名。部分哈尼族实行父子连名制新生儿起名期限,给孩子取名忌讳与祖辈、父母兄长相同。三天内如有外人进家门,就请来者取名,并拜为干爹,如果孩子出生时脐带绕脖者,男的取名“挎德”、“挎龙”,女的取名为“实折”、“实跃”等。
彝族的孩子出生后由第一个来家里的异性人取名,并认作干爹或干妈;倘若孩子満月仍无异姓人来家,就择吉日杀鸡献饭,请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或祖父祖母给孩子取名。取过奶名后,如果孩子体弱多病,经常啼哭,便认为是名字没有取好,要到河、沟上搭一木桥,让第一个过路的人重新给孩子取名,拜作干爹。另一种方法是拿一点银器放在碗里,盛上清水后祈祷,然后把碗放在神台上,在预定期限里外人来家里就拜认为孩子的干爹,由来者给孩子取名。孩子长大成人或入学读书后,再取一个学名。
拉祜族的孩子出生后第三天,由长辈根据小孩的性别和出生日的属相取名。凡是男性都以“扎”字开头,后面加当日属相为名;女性则冠以“娜”字加属相为名。如属虎日生的男孩取名扎拉,女孩就叫娜拉,属兔日生的男孩叫扎妥、女孩叫娜妥。取名后孩子多病时,可根据出生的时辰改名。例如,天亮时生的男孩叫扎体,女孩叫娜体;也可以根据孩子的特征改名,生得胖的男孩叫扎儿,女孩叫娜儿等等。
佤族小孩出生当天,亲友送水酒、鸡、米等前来贺生,请魔巴杀鸡看卦,根据本家族的谱系和出生顺序、时辰及时取名。男女取名各自排序,男子取名多用“岩”字开头,女子取名多用“娜”字开头。男子当父亲后,寨人根据其儿子的名字又有新称呼,对外人称其名字时,则用旧名字。
傣族的孩子出生后,亲友们来祝贺、送礼,取名字时长子称岩,次子称衣,三子称尚,四子称赛。长女称月,次女称衣,三女称安新生儿起名期限,四女称爱。没有子女前都叫奶名,有子女后称某某他爹、某某他妈,如生了儿子取名岩保,其父被呼为波岩保、其母呼为咪岩保。如生女儿取名月章,就称其父母为波月章、咪月章。当有了孙子,进入老年后就不再叫某某他爹了,而是叫法名加一个布字,如:布娥、布罕、布干。
布朗族的孩子出世,亲友们馈送鸡蛋、红糖、腊肉、鸡、鸭和布料作贺礼。孩子的乳名根据出生的时辰属相冠以性别组成,不愿按属相取名的就按性别加上自己的意愿,如艾更(男)、叶更(女)等,祈求孩子能健康成长。取名后病多、身体孱弱的,要重新取名。
思茅地区的回族,婴儿出生即四处报喜,闻者送“祝米”(糖、米、鸡、布料等),三天内请阿訇举行取“经名”的宗教仪式,由阿訇对婴儿低声念大、小宣礼词,并在婴儿身上吹一下(男左女右),然后在伊斯兰教所尊崇的“圣人”、“圣女”中选出一个名字告诉主人新生儿起名期限,即为婴儿的经名。
瑶族的小孩出世,由先生登记生辰、家庭和本人一般不记年龄。多数是按排行和父子连名的习惯取名。近年来,一些年轻人取有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