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与湛若水结交的第二年,即1506年,阳明35岁,言官戴铣等上疏弹劾把持朝政的宦官刘瑾,被矫诏入狱,阳明冒死抗疏援救,受廷杖四十,之后也被下诏狱。他在监狱里做什么呢?在读《周易》。他在《读易》一诗中说:“瞑坐玩羲易,洗心见微奥。”(《王阳明全集》卷十九,第675页)阳明为何在狱中读《周易》?今天我们对《周易》不太了解,以为《周易》或者是与《道德经》《庄子》并列为“三玄”的玄而又玄的哲理,或者是实用的算卦。其实在中国传统中,《周易》是“群经之首”,是士大夫必备的教养。通过读《易》,明白进退出处之道,既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动摇,同时又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做出最适宜的行为选择,这也就是“中正之道”。
阳明下诏狱之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湛若水赠诗送行,咏歌九章,阳明回赠明志:“屡兴还屡仆,惴息几不免。道逢同心人,秉节倡予敢。”(《八咏以答之·其三》,《王阳明全集》卷十九,第678页)阳明贬谪到龙场后,才真正完成对儒家之彻底转向。阳明弟子钱德洪叙述阳明之学的三次转变:“先生之学凡三变,其为教也亦三变。少之时,驰骋于辞章;已而出入二氏;继乃居夷处困,豁然有得于圣贤之旨;是三变而至道也。”(钱德洪《刻文录绪说》,《王阳明全集》卷四十一,第1574页)至于“道”也就是达于“究竟”。
古代交通不便,从北京到贵州,路途非常遥远。阳明在去龙场的路上被宦官刘瑾派人追杀,他机智地伪装投江自杀,骗过杀手,躲过追杀,最终到达龙场。贵州龙场,即今天的贵阳市修文县,青山绿水,是旅游的好地方,但在阳明那个时代条件却异常艰苦:“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年谱一》,《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第1228页)遭受不公待遇后,是否对君上、国家心存抱怨,可以成为检验真正成熟的士大夫的试金石。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太多士大夫的抱怨,面对各种各样的抱怨,大家往往多同情、赞扬。但真正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没有怨气,而是忧国如家,继续为国家殚精竭虑地作长远筹谋。在中国传统看来,皇帝就是国家、天下的象征,所以忠君不只是说对皇帝个人的尽忠问题,而是对于天下秩序的敬畏、服从的问题。我们来看阳明这位中国古代士大夫是怎样对待贬谪的不公正待遇的。当时的皇帝明武宗虽然很昏庸,但阳明在贬谪龙场的时候,并没有抱怨,还是忠于国家、忠于君上。
面对龙场艰苦的环境,没有现成的房子,阳明就自己带着几个仆人,砍树修了间房。贵州为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后来阳明找到一个比较宽敞的山洞,因其家乡有“阳明洞”,故将此洞命名为“阳明小洞天”,并移居于此。阳明又专门找人做了一石棺,石棺做何用呢?因为宦官刘谨还没放过阳明,他依然面临死亡的威胁,“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一个人最难放下、最难参悟的就是生死那一念,他就在石棺里参悟生死。他自誓道:“吾惟俟命而已!”(《年谱一》,《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第1228页)
阳明“日夜端居澄默”,“久之,胸中洒洒”,并以自身处境联想到圣人:“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阳明心无杂念,日夜专心参悟,忽然有一天半夜发生了一场神奇的“龙场悟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年谱一》,《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第1228页)阳明龙场之悟对“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于朱子的新解释,由着重穷尽外部的物之“理”转而强调作为主体的“心”之重要,同时对于“知”(即知识)也有新的理解,认为“知”不是简单的客观的外在知识。阳明对于“格物致知”的新解释,成为他晚年提出“致良知”说最早的一个起点。阳明从青年时格庭前竹一无所获而大病一场,到中年时龙场悟道而对“格物致知”产生自己的新解,从中既可看到阳明思考的连续性,又可看到其思想的突破与飞跃。飞跃之所以能发生,断断离不开贬谪之生命体验,他本人回忆总结道:“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六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之海也。”(《朱子晚年定论序》,《王阳明全集》卷七,第240页)阳明悟后,将其个人所悟与“五经”之言来印证,“莫不吻合”(《年谱一》,《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第1228页),因而著《五经臆说》。
在《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中,阳明最受益的是《周易》。前面提到阳明在诏狱中读《周易》,而到龙场后,他更是用心读《周易》,并将住所附近山麓的一山洞命名为“玩易窝”,还专门作《玩易窝记》:“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无微,茫乎其无所指,孑乎其若株。其或得之也,沛兮其若决,联兮其若彻,菹淤出焉,精华入焉,若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其得而玩之也,优然其休焉,充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精粗一,外内翕,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之为阨也。于是阳明子抚几而叹曰:‘嗟乎!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将至也夫!吾知所以终吾身矣。’名其窝曰‘玩易’。”(《玩易窝记》,《王阳明全集》卷二十三,第897页)“易”是《周易》,“玩”是把玩、玩味的意思,“玩易”就是在山洞与外隔绝的状态下专心致志细读《周易》,玩味《周易》,深入到《周易》世界所蕴含的精微的人生哲学、人生智慧里。《周易》有一卦叫困卦,困,顾名思义,就是困境、受困,看似不吉利。但按《周易》的辩证法来说,“吉卦多凶,凶卦多吉”,困卦虽是凶卦,但结果却是有“亨通之理”。正如阳明自己所说:“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之为阨也。”前面说过,一个人太过平顺时,就很难想到要自我反省而寡过。只有受困之时,名利、得失、生死才可能放下,也才可能彻悟。阳明勉励与他有相同遭际者:“蹇以反身,困以遂志,今日患难,正阁下受用处也。”(《赠刘侍御二首》,《王阳明全集》卷十九,第712页)诗中的“困”指“困卦”,蹇是“蹇卦”,表示艰难险阻。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只有君子才能将患难看作受用,这也就是困卦大象辞所说“君子以致命遂志”。
我们来看阳明日后对贬谪龙场这段人生经历的生命体验:“往年区区谪官贵州,横逆之加,无月无有。迄今思之,最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寄希渊·四·己卯》,《王阳明全集》卷四,第159页)遭受不公而被贬官,日后思来,反而是对自己的砥砺切磋。民间谚语说“公门之中好修行”,公门指官府,就是说在官府里做官反而能更好地修行。一般人以为只有在清净、避世的寺庙等地方才能修行,繁杂的政治事务似乎是俗务,而与超越的“究竟”是完全不相关,甚至是相反的两件事。其实这种对于修行的理解是非常表面的。修行是要最终明“道”、明“究竟”,真正的“究竟”不是在远离人世的苦思冥想、静坐之中获得的,恰恰是在最全面、最深入地进入人世的政治事务的不断磨炼中领悟的。阳明在另一处谈及其贬官龙场时道出了此点,他说:“及谪贵州三年,百难备尝,然后能有所见,始信孟氏‘生于忧患’之言非欺我也。”(《与王纯甫·壬申》,《王阳明全集》卷四,第154页)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人皆知,只是大家很少会去关注其中的真正内涵,阳明经历忧患后才相信这句话不是口头上空说而欺骗他。阳明这里说贬官而“百难备尝”,正是指在政治的磨炼中,阳明才对于“究竟”能“有所见”。所以我们如果想理解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思想的话,一定要去理解阳明在贵州龙场发生了什么。他要是没有被贬官到龙场,没有龙场三年的磨难,没有在磨难中读《易》的经历,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阳明了。
(作者:牟坚,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谢茂松,系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研究员)
Copyright 2008-2025 www.Sm99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7644号-5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23004240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