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卦是怎么起出来的?(谈起卦方法)
几年前,经朋友介绍结识了一位周易爱好者,准确讲应该是酷爱者。因为他自言每日读《易经》坚持了十几年。很多的经文都能熟练背诵。经过几个月,见了几次之后,一次这位朋友突然问我:“王老师,卦是怎么起出来的?”
说实话,他问出了这个问题着实让我吃惊,读易经十几年,怎能不知卦是怎么起出来的?但他是认真的。于是我便认真地给他讲了一下起卦的相关知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对易学涉猎的太窄了。十几年只是读经文,没有涉猎其它,犯了很多人都在犯的错误,即易学就是《易经》的卦爻辞,没有其它。其实,易学体系中,最最重要的,应该不是易经的卦爻辞。为什么卦爻辞不是易学体系中最重要的,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面再祥述。
这位先生只读卦爻辞,没有涉猎其它,他当然不知道卦是怎么起出来的了。
作为易学研究者,很有必要知道卦是怎么起出来的,更应该了解“大衍筮法”,因为它是占卜最早的起卦方法。同时,又深刻地反映了易来自于自然、天人合一的道理。
现在我就讲讲卦是怎么起出来的,也就是起卦的方法。
在讲起卦方法之前,必须先说说为什么要起卦!
起卦和当年伏羲画卦不是一个概念。伏羲画卦是发明八卦的动因及方法,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起卦则是为了预测未来,当你有事情不知如何选择而需要抉择的时候,要通过周易预测的方法辅助决策,这时首先就要起卦。有了卦,才能依据卦理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得出是与非的结论。
所以,有疑惑,才要起卦,起卦是为了预测未来!
那卦怎么起呢?有几种方法,其中最古老的方法便是“大衍筮法”。
大衍筮法,要使用一种叫做“蓍草”的工具,蓍草是什么呢?一种草本植物,像是蒿子的植物,秋后长成了为一米多高的杆径,先人把这杆径截断,形成一截一截的,大衍筮法总共需要50根。
这种蓍草哪里有呢?在河南的淮阳和安阳,淮阳是伏羲的都城,安阳是周文王演周易的地方。据那里的工作人员介绍,只有此两地有此物。古代将蓍草称为“神物”,《系辞传》中“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就是指蓍草。因为通过它可以通灵,所以有“非圣人之地不生”之说。
用蓍草怎么起卦呢?下面我们就简要的说一说:
这种起卦方法很繁琐,在《系辞传》中有简要介绍,朱熹的《易学启蒙》中有详细介绍,《系辞传》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像两,挂一以像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起卦要用50根蓍草,首先拿出一根放在一边不用,意为太极。
之后把剩余的49根蓍草左右手随意分开,意为太极生两仪,也就是阴阳。左手象征天,右手象征地。再从右手中拿出一个,放在左手小指和无名指中间,象征人。这样,蓍草就被分成了天地人三部分。
接下来开始数蓍草,每四根一数,先从左手的数。每四根一数,意为四象,又代表四季。把数完的余数夹在左手的无名指和中指之间,意为闰月。
左手的数完了,再把右手的拾起来,也是四根一数,再把余下的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接下来把左手指间的蓍草合到一起,把这个数记下。这是第一变。
五年闰月两次,去除上述的余数,剩下的蓍草再按照上述的方法重复进行两次,经过三变,产生一爻。
上述过程重复六次,也就是经过十八变,便产生了一个六爻的卦。一个卦就这样起出来了。
我们沈阳市周易研究会授课的明易堂有49个座位,就是模拟大衍之数,不用的那一个太极,为授课老师,加起来正好50个。
通过这个过程的演示不难看出,占筮起卦的过程,严格依照自然之理展开,由此也可以说呀,周易的理与用是密不可分的。研究用不知理,没有掌握根本;研究理不懂用,这个理也是没有根基。前面我提到的那位朋友就属于后者,他一定不懂大衍筮法。
大衍筮法起卦很费时,在我们研究会的系统培训班上进行现场演示时,曾经做过计时,大约需要18分钟左右。显然很繁琐。
后来,起卦的方法得到了改进。
到了汉代,有一位叫京房的学者,发明了纳甲法,就是把天干、地支装到了卦中,通过天干地支之间的运算来进行事情吉凶成败的判断。同时,改蓍草起卦法为铜钱摇卦法。也就是使用三枚铜钱,合于掌中,共摇掷六次,每次产生一个爻,六次产生六个爻,一个卦便产生了。
铜钱外圆内方,外圆象征天,内方象征地。三枚意即天地人三才。天为阳,地为阴。合于掌中,阴阳交错,象征阴阳变异,这是铜钱摇卦的机理,显然也是模拟天地自然之理。
摇六次的时间大概也就是一两分钟。这种方法显然较蓍草起卦法简便得多,因此一直流传到今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钱代蓍法”,或称“摇卦法”。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起卦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中。宋代的易学大家邵康节发明了一种叫梅花易数的预测方法,同时发明了一套更加简捷的起卦方法,抛弃了工具。通过时间、物象等都可以随机起卦,瞬间一个卦便可以起出来。这种方法我们目前也在用,而且用得更加的简捷轻松。
这种方法本期就不更多介绍了。
有了卦,我们就可以决疑了。通过卦理的指向,意即期间蕴含的道理,便可更好地把握未来。
Copyright 2008-2025 www.Sm99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7644号-5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23004240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