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澄海民间的算命卜卦
(澄海苏北中学 许旭绵)
算命卜卦,是中国古代最传统的民间文化之一。澄海是中原文化保存得比较好的地方,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澄海有全国为数不多的专门供奉鬼谷子的庙:溪南埭头仙公庙。鬼谷子是旧社会青盲算命的崇奉的祖师爷。因而,算命卜卦牵死鬼,在旧社会的澄海民间,普遍存在。至今仍有昔年遗风。
(溪南仙公庙)
起四柱。根据《四柱命理正源》,四柱是指一个出生时的年、月、日、时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换算成干支,就是“八字”。算卦者根据提供的四柱八字,按固定匹配换成具体卦象,再根据卦象的卦文和爻词所示,断言吉凶运程。
卜签。这是旧社会青盲仔算命的主要形式。用一个签筒,里面有五十一支竹签,每支都有编号,每支签对应一篇卦文。以前盲人要读“青盲书”,所谓读“青盲书”,其实就是花上几年的时间,背诵这51篇卦文。51篇卦文又分上上之卦,中上之卦,中平之卦,平安之卦,大吉之卦,下下之卦。每一卦文,又对应一篇戏文,如“韩文公冻雪”,“宋太祖登基”等,旧社会的老人都有看戏,只要听到对应哪出戏,就已经知道这卦是好是坏了。每篇卦文都很具体,分为家宅,岁君,生意,谋望,六畜,婚姻,官讼,失物,占病,灶君,六甲,祖山等具体内容,任求卦人提问,青盲仔只按标准答案回答即可。
卜鸟卦。这种鸟卦全国其它地方也有,但澄海比较有特色而已。因为人的命运如何,凭鸟决定,所以算卜者不必是盲人。粗有文墨,能解签文就行。像赶集摆地摊那样,在人流热闹的地方,摊开一块帆布,一字排开51张卦文,每张纸卦的边缘都用红色布缝边,可以展开看里面的内容。求卦者交钱之后,卜卦人打开鸟笼,放出一只鹩哥,鹩哥随便叼出一张卦文,交给卜卦人解读就完成了。但也有人怀疑算卜者在固定的几张卦纸上抹上鸟喜欢的味道。
(樟林白衣庵)
鸡卵卦。这就是澄海很特别的卜卦方式了,解放前只有樟林城内白衣庵的尼姑,有开展此项业务。樟东一带的四岁内孩童,不小心到人家动土的地方,犯了土煞,或有夜间出行受到冲逢,或是无意进入红白事人家,沐产沐刺,回家之后无故哭闹。大人就拿一个生鸡蛋,在孩子身上来回滚三次,然后带上孩子平时穿的一件衣服,一筒米,加上滚过的鸡蛋,到樟林白衣庵求卦。老尼姑用带去的这筒米,包在孩子衣服里拜神佛,拜后打开衣服,观察米的变化,竖粒多少横粒多少,再把鸡蛋敲碎在碗里,观察鸡蛋的情况,就能说出孩子究竟冲犯了什么。听说特别准确,樟林东陇百姓深信不疑。以前生活困难,带去的这筒米,就施舍给尼姑,不用再交卦金。
翻翁仔。这也是樟林白衣庵的算命业务,民间称为“翻册查命”。这些画册每张独立,每张画一项内容,有的是戏文,有的不是。求卦者先对神佛祷告心中所求所愿,然后去翻册,再把心愿告诉尼姑,由尼姑解读。解放前有一妇女嫁了多年不见子嗣,就去翻册,翻到一个繁体的“無”字。心灰意冷,不料拿给尼姑解读时,尼姑告诉她,你命中有四个孩子,你看这个“無”字,是一棚秋瓜,下面的四点,就是瓜棚上结的四个瓜。所以你有四个孩子。
卜六壬。六壬是卜卦之极。根据《六壬大全》,六壬是指六十甲子中,六个以壬字开头的干支,分别是:壬子,壬寅,壬辰,壬午,壬申,壬戌。学会了六壬卜卦,可以根据求卦者提问的那一时刻,周边发生的各种事物联系起来,称为“气机相感法”。有三个姓张的书生,要去看戏,刚好从一六壬卜卦摊前经过,就跟卜卦者说,算一下我们现在要去看的戏,是哪一出?算对了回家还课金。卜者问了三人姓张,观察一下周围,就告诉他们,你们要看的戏是《西厢记》。三个书生到了戏棚,果然做《西厢记》,暗暗佩服算命先生。回来路上赶紧还了卦金。同时请教,你是怎么算的?卜者说,诸位姓张,不就是“张生张君瑞”吗?你们问话的时候,刚好上面有二只鸟飞过,二只鸟可解读为“莺莺”,就是崔莺莺,还有一个女人担水从路边过,我听别人叫她“阿红”,可解读为“红娘”,这样,戏中人物都有了。
金钱卦。这是最古老的卜卦方式,据说是周文王姬昌在监狱中创立的。用七个铜钱,所致在手里,边摇动边祈祷,然后把七个铜钱撤在地面或者桌面上,根据七个铜钱有多少个正面,多少个背面支对应相应的吉凶祸福。
相五行。就是看面相,或称相面,主要看天庭,地阁,印堂,眉毛,人中,嘴角,阴隲纹等,面部长的各种肉痣,生长地方不同,标志的命运也不同。
看掌纹。这也是很普遍的看相方式,主要看本命纹,夫妻纹,事业线,子嗣纹,掌纹“截掌”者,一向备受欢迎,其实这也要结合命理,并分男女,女人双截掌,不见得就是大富大贵之命。
摸骨。这是很少人掌握的技术。一般是民间高人,老年失盲,能根据求卦者的面部骨格,诊断出他是做什么的。
称命。这也是四柱的一种,把四柱的信息,对上相应的重量。最重七两二,最轻三分六。然后再根据重量去查相应的解说。一般量越重,命越好。文革时期,听说澄海民间有不怕死的人,为毛主席称过命,听说真的不轻。(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