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不仅局限在“中国人取英文名”,而是放到“中国人/华裔使用一切非中文姓名”的语境。
第一种情况是“生活在其他国家的中国人/华裔”。有些国家法律要求该国公民必须使用该国姓名,例如日本要求归化公民使用日语姓氏,例如乒乓球选手何智丽(He Zhili)入籍日本后改名小山智丽(Koyama Chire,最初起名是因为妻子冠夫姓的传统,但离婚后沿用此名)中国人起英文名,乒乓球选手张智和(Zhang Zhihe)改名为张本智和(Harimoto Tomokazu)。有些是为了掩饰身份,例如举重选手姚丽(Yao Li)移民哈萨克斯坦后改名迈娅·马内扎(Майя Манеза,拉丁转写Maiya Maneza)。
有些则是因为皈依了特定的宗教而使用符合宗教传统的名字,例如林书豪(Lin Shu How)在华语文化圈之外使用的名字是杰瑞米·林(Jeremy Lin),他就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教名选取的是《旧约》里著名的先知耶利米。
当然了,还有更多人没有前述原因也使用(至少是部分情况下使用)了外语名字,尤其是本身出生在中华文化圈之外的二代移民。这就纯粹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了,例如姜峯楠(Chiang Feng Nan)叫特德·姜(Ted Chiang),他本人没有宗教信仰,也不是特别喜欢汉字文化。
第二种情况是“生活在大中国文化圈的中国人使用非中文姓名”。 有一种情况也是宗教因素,多见于特别虔诚的信徒或神职人员。例如明朝崇祯年间的内阁次辅徐光启(Xu Guangqi),也叫徐保禄(Paulus Xu),他是一个天主教徒,名字来自基督教中“外邦人的使徒”保罗,这也是各种语言的天主教徒非常爱用的名字。主持人李咏的女儿叫法图麦·李(Fatimah Li),是因为这是一个穆斯林家庭,法图麦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小女儿法蒂玛。不过我刚看了下小姑娘的微博,她好像同时还在用海伦(Helen)这个名字,不知道是不是有别的文化层面(例如担心对穆斯林的仇恨)的因素。
第二种是新世代的中国人标新立异,例如广州恒大的中场球员张奥凯(Zhang Ao Kai),其实他的父母给的名字叫张OK(Zhang Okey),只是在户政系统注册不了才用了谐音。
第三种是企业文化要求,在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几年,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就业的首选是总部在欧美的跨国企业(“外企五百强”在那个年代的职场鄙视链中的地位就跟现在BAT一样的)。在这种公司,起拉丁字母的名字的确有便于多种文化背景的员工沟通的好处(部分字词的拼读对于讲英语的人来说的确有难度),同时也的确有某种隐含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心理优势意味。
不过,至少在我进入职场(2008年)的时候,在跨国企业(以及受到这些企业文化影响的部分民营企业)注册拉丁字母名字(用于员工识别牌和电子邮箱地址)的时候,并不要求用哪种特定语言或者文化的名字,据我观察,不少同事直接用了中文名的拼音转写,尤其是那些念法简单的名字,有一些取的是常见的“外企名”,例如David、Tony、Eric、Tina、Liz等,有一些人则非常放飞自我,用小说、影视、游戏或者其他通常不用于名字的词给自己取名。
另外多说一句,以我观察,中国员工在外企使用的英文名,有很大概率来自中小学时期英语课上自选或者老师选的英文名,中国留学生在欧美使用的英文名也很可能来自这里。至于很多朋友提到的,理发师、健身教练等职业爱用英文名,其实是因为受到了跨国企业的中国员工们的影响,这个风俗是从大城市CBD里逐渐扩散开的。
但我认为“部分非西方族群出于文化层面的不自信而主动选择使用西方式名字”的现象的确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族群范围内存在,但是总体上是越来越少的。具体到(**的)中国人这个例子,内在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族群自信心的提升中国人起英文名,外在的原因是欧美社会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度提升(当然了,在一些中国网友眼中这是毫无益处的“白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