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名字的纠结,不知道是不是中国人独有的。我们很多人都有英文名,拉丁文的名字比我们中文名字更容易发音,习惯了觉得很自然。
小编出国念书的时候,才发现不只是中国人才有难发音的、奇怪的名字。比如说西班牙语名“Javier”,发音像“Havia”。还有印度人的名字也很不好念,他们为什么没有起一个英文名呢?后来我尝试只用中文名字介绍自己,感受是别人的印象更深刻了。
李爽和我情况不同,她在美国住了多年,英文名和中文名同时用。她也好奇,为什么无论华人、还是中国留学生,用英文名现象都这么普遍?为了探寻答案,她特地联系了高中同学,从他们那里,看到了中国人对于名字的纠结、对自我认知的探索。
生活在美国,我同时使用两个名字。从业新闻,我经常和陌生人打交道,自我介绍常是这样的:“你好,我叫Celine(音译:席琳)……对,和那个歌星名字一样。……什么?我的中文名啊?中文名叫Shuang。”
1
16岁起的新名字
高一开学后不久,我的英语老师走进教室,从皮包里掏出一把小纸条。在教室前后的桌子上摆弄了好一阵子之后,他抬起头看着50多张好奇的脸庞,用手指推了推硕大的圆边近视镜,嘴角漏出一丝诡秘的微笑。“今天你们每个人都要起英文名字。我写了一些女生的名字,放在讲台上,男生的名字在教室后面。现在你们去选一下。”
轮到我了。走上讲台,我低头看着几十张小纸条,Emily? Mary? Julia? 这些名字没有一个看着顺眼。脑袋里只能想到一个名字——Celine(席琳)。那时候我是一个席琳·迪翁的歌迷。那就Celine吧!还挺特别的。
就这样,全班每个人都有了英文名。讲课时老师用新名字提问,增强了英语学习的语境。英语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这些洋名字不但逐渐取代了我们的中文名字,甚至挂上了昵称的色彩。在表扬我们时,老师柔声细语地用英语称呼我们;批评时则大吼一声中文名,立即让我们精神紧绷。高中三年下来,同学之间互相称呼英文名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在中英文名字间挣扎
来到美国读书,新闻专业里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室友也是美国人。我的中文名字单子一个Shuǎng,在英语中绝对是个“天外来物”。美国人看到我的名字,总是会停顿一下,然后很心虚地尝试着念,但没有一个人能念得准。我便延用了Celine,凑巧在美国是个罕见的名字,好读好记,非常实用。
“你的中文名字很好听呀,为什么不用呢?”
开学没多久,麻烦就来了。由于学校登记的名字是中文名的汉语拼音,我需要和每一个老师解释为什么我有两个名字。交作业的时候,到底是写拼音名还是写Celine?两个名字我混用了好一阵子。有的老师开始不耐烦了,导师告诉我:“我教过非常多的留学生,只有中国来的学生会用英文名字,其他国家的人都是使用母语本名。你的中文名字很好听呀,为什么不用呢?”于是我用回了中文名,不得不向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又解释了一遍
随后在英语电视台实习和工作,每天联系采访,同陌生人打交道。还是觉得用中文名不太方便,于是又开始用Celine。同事中极少有人知道我的中文名字。时间久了,英文名字署在作品里、标注在节目中,Celine成了我在工作中的代号。
“‘Shuǎng’就是在酷热的夏天里,喝上第一口冰镇啤酒的感觉。”
在美国住久了,经常被人追问名字的问题。一些人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名字一点都不像中国人的名字,甚至有人发现我使用“假名字”之后很受伤。更是有较真的人,执意要学Shuang的发音,即使他们总是念不准,也记不住。很多人对我的名字好奇,问我Shuang是什么意思。向美国人解释汉语的深层意义太麻烦,我会简单地说:“Shuǎng就是在酷热的夏天里,喝上第一口冰镇啤酒的感觉。”他们总会两眼放光,说:“哇!好酷!”美国人的英文名字是没有含义的,他们都很喜欢我奇特的中文名字,或许同他们爱喝啤酒也有关系。
但在美国的华人却从来不问我为什么叫Celine。环视四周,身边的华人移民中大部分都使用英文名,华人第二代更加是几近清一色的英文名。绝大多数从中国**移民美国的华人,身份证件上仍然是汉语拼音,英语名字用得再多,仍然不是理直气壮的“真名字”。他们在美国生下孩子之后,基本上都会在孩子的出生证上填一个英文名,大多是为了孩子成长的方便。混血的华裔孩子更是如此。有些华人父母会另起一个中文名字,把这个名字的拼音作为孩子的“中间名”。但中间名在生活中是极少用到的。
2
坚持用“怪名字”的美国姑娘
“Hello, I'm Sakura.”
前不久我认识了一个日本电视台驻美国的记者,非常年轻朝气的姑娘,浓密的黑色直发,接近非裔的美丽肤色。她用标准的美式英语对我说:“你好,我叫Sakura。”Sakura是日语“樱花”的意思,但她的长相完全不像日本人。
Sakura告诉我,她在美国出生长大,妈妈是日本人,爸爸是美国非裔。父母都十分热爱日本文化,特意给她和她的姐姐都起了日语名字。Sakura在4月出生,产房里摆着粉色的小花,让妈妈联想到了日本的樱花,名字就由此而生了。
Sakura非常喜爱自己独特的名字。“Sakura(樱花)启发了很多艺术家和作家,被引述在诗文和歌曲里。樱花启示我们要珍惜转瞬即逝的宝贵人生。它代表着一个永恒的理念。”“另外,樱花受到世界各国的爱戴。我经常开玩笑说:这么多的樱花节都是为我而举行的!”
在白人居多的美国中西部长大,Sakura身边的人都有普通的英语名字,这个日语名字给她添了不少麻烦。她的老师总是念不准她的“怪”名字,索性给她起名叫Cherry。在英语里,“Cherry Blossom”是樱花的意思,凑巧Cherry是一个常见的女孩名字。到了小学四年级搬家转校,Cherry才变回了Sakura。但是直到高中毕业,她的名字仍会被人错念成Sacura,Saqura或者Sakora。时间久了,她也懒得去纠正别人了。上了大学之后,大多数人能够读准她的名字。“现在唯一麻烦的地方是,在星巴克买咖啡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我会用一个假名字。”
“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名字也是一个文化背景的标签。”
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欣赏Sakura独特的名字。曾有人嘲笑她说:“你的名字和你一点都不配。”Sakura对这类人的反应很简单:不去和他交朋友。从小到大,Sakura从来没有考虑过给自己改一个英文名。“亚洲语言里的名字都是有含义的。父母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花了很多心思。在美国这个文化多元的国家,名字也是文化背景的标签,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和父母所寄托的期望。”
在Sakura认识的日本裔混血的美国人中,她和姐姐Aiko两个人的名字是最“日化”的,其他朋友的名字多是日英两者通用的名字,仍然还有日语色彩。在她认识的日本出生、美国长大的朋友中,只有一个人起了英文名字,其他所有人都保持了日语名。Sakura也认识很多在日本长大的同事,他们来了美国之后,没有一个人使用英文名字。她还特意帮我问了同事的看法。“我的同事们的想法非常一致:让别人用英文名字来称呼自己是一件多么令人难为情的事情啊。”
3
中国人用拼音名字的烦恼
为什么在美国的日本人和韩国人大多使用母语的名字?有人说是因为这两国语言的罗马字母拼写转换适合英语语境,美国人念起来不像汉语拼音那么麻烦。但这其间有更深层的文化关联吗?
我自己使用英文名字主要三个原因: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不愿做突兀的“怪鸟”;希望别人能够记住我的名字。在刚来美国的时候,用英文名字对我是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它像一块迷彩服上的布料,我模仿身边的华人“穿上”,以为这是必备之物。但时间久了,认识到厚重的修饰遮挡住了肤色,在个性至上的美国,反而成了累赘。
但是有些中文名字在英语语境里确实会遇到挑战。绝大多数的英文名字只有一个单词,所以很多来自中国**的华人会把双字的中文名串在一起,拼成一个词来作为名字使用。按照英语发音习惯,汉语拼音的声调会在外国人口里统统变成第四声,念出来后变了味道。
△ 小沈阳的玩笑反映了中文拼音发音的尴尬
很多中国人来到英语国家后都会面对这样的个人抉择:是硬着头皮用标准汉语发音来介绍自己,还是“主动”跟着英语“走调”?虽然自己听着难受,但是至少外国人听得明白。
“问题在于我们真正的名字他们读不读得出。”
另外,有些中文名字的拼音会凑巧和某种英语单词或用法类似,引发歧义,这就更让人头疼了。
几年前,堂妹Hàoyǔ(在外国人口里变成了Hàoyù)即将赴加拿大留学,问我是否应该起一个英文名字。我强烈建议她坚持用自己的中国名字。但Haoyu在求学的第一年遇到了名字的问题。“听别人总是叫我How You,每次人家说 How are you(你好吗?),总是感觉在叫我。”“每次我用Hao Yu自我介绍,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念好。念中文发音吧,别人都是一愣,然后问你这是什么。要是自己念How You又觉得很蠢。”
“听着实在是难受,就重新取了个名。”现在Haoyu用Helen这个名字,在生活中省去了很多麻烦。“每次和人家说是自己随便取的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真正的名字他们读不读得出。我认识一些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人也都给自己取名字,就是因为他们的名字跟你说了你也念不出来。但是南美、欧洲、日本、韩国的名字英语都能发音,虽然和母语发音不一样,但起码是个名字。”
4
喂,老同学!现在该怎么称呼你?
失散多年的高中同学还在用英文名字吗?我好奇地联络了一些老朋友。大家海角天涯,各行各业,也颇有成就,但对名字却有很不同的看法。
“老外这么跟我讲:你的名字是你的身份,是你对自己文化的认同。”
Chénzhé在高中时喜欢台球高手史蒂芬·亨德瑞(Stephen Hendry),于是选了Stephen做英文名。他18岁留学爱尔兰并定居。但出国后,Stephen这名字他只用了短短三年。“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会说我叫Stephen。他们就会说:你不是中国人吗,为什么叫这样一个名字?我说中国名字不好念。后来其实是老外这么跟我讲:你的名字是你的身份,是你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不管多难叫、多么长,其实多叫两遍大家也都熟悉了。所以刚开始自己找的那些理由根本就不成立。”
Chenzhe告诉我,“当时我们为了学习英语起英文名字,给自己找一种文化的带入感,出发点是好的。就像外国人到中国给自己起一个中文名字。”但他不赞成华人延用这些名字。“日本人和印度人从来不会硬要给自己起一个英文名字。是不是(华人)潜意识里面有对自己文化的不认同感,或者有自卑情绪呢?”
“Zhe”的发音在英语中还是有些难度的。他的一些朋友其实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念出他的名字,有时会把它读成“Zee”,但是Chenzhe并不介意:“虽然发音有点问题,但还是我自己的名字。别人叫我Stephen的时候,我感觉他们叫的不是我。”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你哪怕是有一个所谓的英文名字,但老外眼里面还觉得你是中国人。哪怕你在国外出生长大,老外看你的脸,还觉得你是中国人。你名字是什么其实无所谓。”
Chenzhe刚刚做了爸爸。他给儿子起了中文名字Lu Ke,出生证上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是Luke,一个常见的英语名字。他说这个名字采用两种语言的中和,是因为不想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也考虑到孩子长大以后的使用。“我会教他的中文名字怎么发音,是什么意思,不想让他忘记了中国人的本分。”
除了像Chenzhe一样成年之后出国的华人坚持使用中文名,有些很小时候移民的华人也延用了他们的中文名字。
“发现我的名字给人的印象其实挺深的”
堂妹Haoyu的朋友Bǎitáo在11岁读小学的时候移民加拿大,他说很庆幸没起一个英文名。“刚来的时候不会说英语,说不清楚,就随他们叫。后来习惯了,也就把它当作一个话题去看待,也就无所谓了。之后发现我的名字给人的印象其实挺深的,有些初中认识交往不深的同学,碰到了还会记得我的名字。”“和陌生人聊天自我介绍的时候,总会多那么一个话题。他们会问我我的名字怎么读,有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等等。”
“我也可以教他们Baitao怎么读,或者鼓励他们给我起个外号什么的。有好多朋友都是这么交的,这么开始的。所以我现在外号小名什么的也挺多的。”Baitao说朋友会叫他Sky(天空),Peach(桃子),Rabbit(兔子),Biscuit(饼干),也有人给他起常见的英文名字Brian(布赖恩),Mike(迈克)。“都是他们瞎想的,我其实无所谓,所以就让他们自己想一个去,所以大家叫的都不大一样。有时候有个人想个不错的,大家也会跟着叫。”
"那次我取了英文名字之后,我心里有一种背叛的感觉。挺奇怪的!”
我在美国的朋友Dānróng17岁移民,很多美国人念不准她的名字。她曾经起过一个英文名,但只用了两天就放弃了。“他们叫我的时候我总是反应不过来。后来又觉得改名字很麻烦,各种文件都要去改一遍。我的名字是我爷爷给我取的,所以我也不想换。”
因为美国人发不出拼音里Rong的音,Danrong就按照英语习惯把发音稍作调整,并且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准确地念出她的名字。“刚来的时候,我讲英文会很害羞,不好意思去纠正别人。现在如果他们讲得不准的话,我会一直纠正他们。”
Danrong很受不了别人乱叫她的名字,即使被迫要把名字缩短也要让别人念得准。“现在有些时候我也会放弃,教了很多次,不想再教了,我就说叫我Dan(常见的英文名“丹”)就可以了。”Danrong是高中老师,老师和学生们以她的姓来敬称她Ms. Huang。但是Huáng这个音也不好发,有些学生会把Huang读成Hang或Hung,听起来和Huang完全不擦边。“我听不下去代表樱花的英文名,我就说Ms. H就可以了。”
她说一些人念不准她的名字也很正常:“有些人的名字我也念不出来啊,所以很公平。”“每个人活得不一样,对很多人来说换个英文名字其实并没有什么。但是我就不想换,那次我取了英文名字之后,我心里有一种背叛的感觉。挺奇怪的!”
"我觉得‘Yang’才是真正可以留下来的名字。”
虽然寄托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但名字终归是一个代号,叫的人多了,有时或许就会变得自然了。Yīméng是我的同学中名字最多的人,她在高中时不但起了英文名,还改了中文名。后来留学澳大利亚,又改了英文名,选定了Emilia(艾密利亚)。不久前,幸福的Yimeng刚刚生下了中德混血小宝宝。在工作中,她的名字是Yimeng。在生活中,全家人和很多朋友都叫她Emilia。她对新名字的认同感也是逐渐产生的。“我出国后一开始是中国圈。大概5年前,从认识老公后,接触了更多讲英语的人,其实现在觉得Emilia更亲切。”
给宝宝起名字,Emilia和老公花了很大的心思。决定结合老公的德语名Rouven和自己的中文姓Yang,拼出了英文名Ryan,并且音译出了中文名字Rui En。孩子的中间名是两个字,Rouven Yang。“我觉得Yang才是真正可以留下来的名字。”Emilia在结婚之后并没有追随西方人改夫姓的习俗,而是保留了自己的中文姓氏。
5
英文名在中国本土也好使?
在北京外资企业工作的老同学Qíng,仍然经常使用高中时起的英文名字Francis(弗朗西斯),并且现在缩短成了Frank(弗兰克)。“同事之间,中文名和英文名都叫,比较随机。外国人肯定管我叫Frank。”Qing向来拿Frank和外国同事做自我介绍。“跟外国同事交流会方便。”这在他的工作环境中,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以前跟我们美国分公司的人聊,有人还问我为什么不用中文名,我还真没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
"英文就是这点好处,在礼仪系统上不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
在大城市里,英文名也在一些中资企业里流行起来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下级称呼上级时以职位敬称,等级区分明确。一些公司鼓励员工打破传统,直呼英文名。曾经在腾讯工作的Yuǎn,在工作中用Neil(尼尔)。他说腾讯的上下各级员工大多使用英文名办公。“像马化腾三个字,我们内部文件里应该也没有出现过,都是Pony。”
△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公司邮件中使用Pony,而马云在国外报道中也以Jack Ma出现
Neil说,腾讯在北方的部门,当称呼高层领导时,还是会用职位来敬称XX总之类,但是南方大家更多地是互称英文名。“英文就是这点好处,在礼仪系统上不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一开始叫的时候战战兢兢,后来就好了。也有利于公司扁平化吧。”
Neil在工作中常和外部公关人员合作,他说大家都喜欢使用英文名,觉得用中文“真名”的话,反倒不方便了。
但另外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腾讯员工告诉我,虽然有时候英文名字会带来便利,但是并不真的能够拉近不同级别的距离,让上级更好接触。“任何公司都有等级差别,远景总会被现实限制。中英文名其实没有什么差别。”
“我觉得我不需要换个名字去迎合外国人。因为这就是我的名字,你就要念这个名字来找我。”
就职外企的老同学Qing(Frank)说代表樱花的英文名,中国同事私下交往也用英文名,但也有例外:“我有一帮朋友,在一起有时候不叫中文名,但我的同事Shaobin坚决不用英文名。”
Shàobīn告诉我,曾经就职的这家外企北京分公司大概一千多人,使用中文名字的同事很少。“我所知道的可能就我一个。”他说,很多人都是顺应公司的要求而起了英文名。“一般情况下,入职的表格是纯英文的,里面要求填英语的姓名。工作邮箱地址也全部是带有英文名的。”“我是觉得对于我来说,我没有必要非要起一个英文名不可。因为这就是我的名字,你想念,那你就要念这个名字来找我。可能也是属于比较自我吧!我从小就不是个听话的孩子。”
"不听话”的Shaobin并未因为没有英文名字而遭到上级的批评。Shaobin说,并没有感觉到他的中文名对工作产生影响。用英语习惯来念Shaobin,常会变成Xiaobing。但他并不介意,“不会去纠正因为差不太多,我知道他们这样叫我就好。”“我觉得我不需要换个名字去迎合外国人。”如果名字在英语中有歧义,Shaobin认为,这也是有解决办法的。“有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用台湾或者新加坡的拼音方法,也是可以的。”
“我觉得很装……”
我的“海归”朋友Yìfān 在上海的中资企业工作。在国内上大学时因为有外教授课,Yifan给自己起了英文名字。在美国生活时,讲英语的朋友和同事都叫她的中文名Yifan。反而在美国的华人公司里,讲普通话的华人同事人人叫她的英文名字。
现在定居上海,她说白领使用英文名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风气。“很多人都装洋气,或者也是留洋的。”Yifan说:“我觉得很装。外企里面这个现象比较普遍,其他企业还好。”她在和外国同事交流时,坚持使用Yifan,她说外国人稍微有些偏差的发音可以接受。“在中国的外国人都对中文比较敏感。”
在这种大规模的社会环境中,能够顶住压力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的老同学Michael(迈克尔)在中国读博士,身边有很多只用英文名的中国同事。“到目前为止还有两个上海的同事我不知道中文名是啥。记不住,因为几乎从来不用。”
Michael对英文名很反感:“我不舒服,觉得太装了。”但是如果执意使用中文名的话,他说会被人另眼相看。一些中国同事甚至还会自作主张,把他的中文名字改成英文拿来称呼他。“被一群人鄙视的感觉还真不好受,感觉好像乡下来的。所以丢个Michael得了,一个群体性的习惯我一个人真心改不了。”
6
国门内外的反向潮流
谦和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华人和其他族裔交往时的心态。在海外,我和很多朋友都有类似的观察:法国人是对名字读音极其认真,硬要学我们中文名字读音的人中有很多是法国人。当我们读不准他们的法语名字时,他们会翻来覆去地纠正我们的发音,表情严肃、声调坚定,直到他们满意为止。
“中国人不太想麻烦别人,不太想表达自己的意见”
一些国家的移民讲英语有很重的口音,但是他们并不会害羞不敢开口。在爱尔兰的老同学Chenzhe说:“为什么说在美国那么多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印度人,中国人几乎没有,是文化差异特别大。中国人不太想麻烦别人,不太想表达自己的意见。印度人想什么就说什么,也敢说,哪怕说了半天别人没听懂,他还是继续说。我觉得是文化植根在我们心里面了。”
“其实中国人还是很聪明的。一开始到新的社会,文化差异挺大的。可能按照中国的思维,不积极发言和互动。但是在了解规则之后,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会做积极改变的。倒不是说改变自己,而是对社会规则学习的过程。”
很多移民海外的华人都有类似的思考,认识到自己“古怪”名字的宝贵,像Chenzhe一样逐渐放弃了洋名字,生活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发现只要过了自己这一关之后,叫什么名字其实外面的世界并不在意。
在中国,大城市的“国际化脚步”日夜兼程。各类国产品牌也都追求洋名字,即使一些名字起得生硬蹩脚。实在想不出英文名字的牌子,哪怕直接打拼音,也要把商标名变成一串拉丁字母。在商场里溜上一圈,抬头看不到几个汉字的招牌。
△ Angelababy(杨颖)以英文名艺名被人熟知
在一线城市,年轻父母给宝宝起英文名字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在真人秀《爸爸去哪儿》里,林志颖叫儿子Kimi,田亮叫女儿Cindy。这甚至在英文名不普及的日本和韩国人群中也慢慢成为了潮流。我的日裔混血朋友Sakura曾在韩国教小学生英语。“韩国的小孩子也都起英文名字。有一天他们问我为什么他们要起英语名字,而我一个美国人竟然不用美国名字。我就告诉他们:我愿意用你们的韩语名字称呼你们。但是全班只有一个曾经在芝加哥住过一两年的女孩子选择使用韩语名。我所有的学生中,也只有另外两、三个在课堂上保留了韩国名字。”
我们的名字,我们的探索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中国人对名字各有主见。对于我们来说,英文名字是一个工具;在海外,名字的选择是华人在陌生的社会寻找立脚点和塑造自我的摸索;在中国,名字的使用也是在瞬息万变的职场上打造事业所倾注的心力。对名字的认识折射出了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而这两者都像是永恒流淌的江河,经历幽谷和平川、峭壁和浅滩、时急时缓,永远在变化之中。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速度,寻着自己的方向,摸索着自己的路。至于我自己,在两个名字的漩涡里翻滚了太久,寻找到重心还是个需要时日的历程。
电话铃声响起,“你好。对,我是Celine。感谢你的回电,有件事我需要和你确认一下,下周我来贵机构采访时,麻烦在入口安保处预留下我身份证件上的名字Shuang……对,不是Celine,但你还是可以叫我Celine……没错,确实有点奇怪,这个说来话长了……”
世界说 李爽
发自 美国 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