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讲 《周易》的篇章结构
《周易》的篇章结构首先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图,一部分是文。图是卦图,文就是文字。古往今来,《易》学家大都注重文字的钻研,却比较轻视卦图的研究,殊不知,卦图才是根本,文字只是卦图的说明。抛开卦图穷究文字,《易》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易》学者就会钻入牛角尖而不能自拔。
64卦的卦图是由6爻组成的。每卦除了本卦之外,还有许多相关卦。相关卦包括变卦、交互卦、综卦、错卦等。变卦就是卦变时所涉及的卦。交互卦就是本卦的上互卦和下互卦交合而成的卦(互卦就是指上下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三爻卦,三、四、五爻组成的卦谓之上互卦,二、三、四爻组成的卦谓之下互卦)。综卦是本卦旋转180°上下颠倒形成的卦。错卦是指六爻皆反的卦。这些概念是《易》学的常识。
变卦反映本卦的变化过程以及天时,包括四季和昼夜。任何卦都是由消息卦变化而来的,消息卦共有十二个,是所有卦的本源卦,能够反映天时。比如《泰卦》为消息卦,《泰卦》阴消阳息而阴阳均分,它所反映的天时即为卯时,卯时为一年当中的仲春之月,节气为惊蛰、春分,卯正就是春分日;卯时亦为一天当中的日出之时,即早晨5~7时,卯正就是早晨6时整。
交互卦舍弃本卦的初、末之爻而取其中爻,反映本卦的本质和内涵。综卦反映本卦的另一面,对本卦具有补充意义。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只有两面兼顾,才有完整意义,这就是《易经》一分为二的观点。本卦与其综卦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错卦则对本卦具有否定意义,因为两者的天时完全相反,故其进退行止也完全相反。要把握一个卦的准确意义,就要研究这个卦的天时、本质内涵意义、对比补充意义及其否定意义。了解了这些,对文字的理解也就轻易多了。
文字部分又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经文,一部分是经传。经传据传为孔子所著,是对经文的解释性文字。经文的作者据说有文王、周公等人,而经传的作者只专指孔子。经传部分,人们只共认孔子所作的《十翼》,故把《十翼》融入到《周易》中,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经文包括象辞、卦辞和爻辞。象辞是从一个卦的整体形象(俗称大象)上观察和分析后所系之辞。卦辞是针对象辞而做出的判断之辞,以揭示现象后面所存在的本质和规律,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爻辞是反映卦中六爻各自所表现出来的象(俗称小象),并做出判断。就是透过每一爻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来揭示其本质。
经传就是所谓孔子所作的《十翼》。包括《系辞传上传》、《系辞传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彖传上传》、《彖传下传》、《象传上传》、《象传下传》以及《文言》等十部著作。《史记注》“《正义》曰:夫子作十翼,谓上象、下象、上彖、下彖、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也。”归纳一下,经传实际上就是《系辞传》、《象传》、《彖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和《文言传》。《系辞传》是对《周易》的总论。《象传》是专门解释爻辞的。《彖传》是专门解释卦辞的。《序卦传》是专门解释卦序的。《说卦传》专门规定八单卦所代表的形象,既有概括性规定,又有列举性规定。《杂卦传》专门针对每个卦的意义,指出其区别于其它卦的关键词。是对每个卦的“画龙点睛”之作。《文言传》是专门针对《乾》、《坤》两卦的解释性论著。
需要专门强调的是,《象传》分为《象传上》和《象传下》。《象传上》解释《周易·上经》30卦的爻辞,《象传·下》解释《周易·下经》34卦的爻辞。而易学家们则把《象传》分为《大象传》和《小象传》,认为《小象传》是解释爻辞的,而《大象传》是解释象辞的,把象辞的后半部分划为所谓《大象传》,用来解释前半部分。这实在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犯下的错误。事实是,象辞有两部分,前后两部分并不存在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前半部分言乎天文,后半部分言乎人文。之所以天文在前,人文在后,乃是因为“易与天地准”,人文效法乎天文。但无论是天文还是人文,都取象于卦图。天文、人文融于一卦,充分显示了“易与天地准”的《易》道。也就是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果象辞后半部分划为《易传》,即所谓《大象传》,那么就势必形成了以人文解释天文的悖论,不仅本末颠倒,而且荒诞可笑,天文怎么会随从于人文。由此完全可以断定,象辞的后半部分属于经文,而非经传,更不能归入《十翼》,所谓《大象传》完全是后人的杜撰,结果是把一代又一代的易学家引入了歧途。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Copyright 2008-2025 www.Sm99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7644号-5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23004240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