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战败原因初探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惨败,有其深刻的原因,给后人留下了不少教训。第一, 清政府发展海军的决策,并非出自内因,而是带有很大的被动性;第二,清政府 的海军体制严重滞后,不能适应近代化战争的需要;第三,清政府与北洋海军的 海战指导思想存在着严重缺陷。尽管如此,但北洋水师的存在,对日本是一个很 大的威慑力,使甲午战争推迟了十年。 标签:北洋水师;黄海海战;近代化;李鸿章;丁汝昌 一、清政府发展海军的决策,并非出自内因,而是带有很大的被动性 清政府发展海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范野心勃勃的日本。直隶总督兼北洋 大臣李鸿章说过:“泰西虽强,尚在万里之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 为中国永远大患”;“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 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1] 241874 年日军武力侵台事件发生后,清政府 开始对过去没有引起关注的东邻日本高度警觉起来,认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确立了优先发展北洋水师的方针。由于中日两国隔海相望,无陆地接壤,甲午战 争虽因朝鲜而起,而实际上两国海军争夺的焦点,却是黄海的制海权。西方海军 评论者指出,两国交战,“海权之所关系,尤为重大”。
1888 年秋,北洋海军建成。加上南洋、福建、广东水师,共为四支海军(舰 队),统受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节制调遣。北洋海军由25 艘新型军舰组成,总吨位 万余,其近代化的程度及其战斗力已堪称远东之首[2]235。四支海军总计实力,排在英、法、俄、德、荷、西、意、土之后,居世界第9 位,在远东地区首屈一 指[3]82。与日本海军相比较,清海军在舰艇总吨位、大口径火炮等方面占有优 势。此后,北洋海军每年夏秋之间,则驻防操演,“巡逻辽东、高丽一带”,“前 往日本口岸”,“冬春则巡南洋群岛”[4],(海军函稿,卷二,P15-17)威慑地 域已从东北亚前伸至东南亚地区。海军衙门总理奕沾沾自喜道:海军“声势已 册,P64)。李鸿章称北洋海军的实力,“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奏稿,卷七二,P4)。但与中国相比,日本政府提出了“殖产兴 业”的口号,大力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从1890 年到1893 年四年间, 日本军费开支大幅度增长,分别占总支出的29.51%、27.83%、28.67%和32%[5]51。 从1871 年到1887 年间,日本海军经费从50 万日元,增长到1 000 万日元[2]499。
日本政府还先后拟订了第六、七、八次扩充海军的计划,连年发行海军公债,追 加海军预算,征课华族累进税,鼓励陆海军及驻外人员捐献每月部分所得,甚至 明治天皇也先后拨出宫中费用60 万元,充作海军经费,以示倡导[2]499。在1888 年后,日本加速购舰活动,六年间添置军舰12 艘,使日本海军在舰船的总吨位、 航速和炮火的发射能力方面均超过北洋海军。 1894 年前,日本建成了一支较北洋海军更为精锐的舰队,其性能较北洋舰 队的主力舰更优。其中 “松岛”、“严岛”、“桥立”实力最强大,日本海军更是叫 嚣着把作战目标对准北洋水师最有威慑力的“定远”和“镇远”舰[6]89-94。 就在两国海军竞赛的关键时刻,清政府却以北洋海军成军为满足,止步不前。 自1888 年至1894 年间,再未购买过一艘军舰。北洋海军成军后开始走下坡路。光绪十七年(1891 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舰队访问日本和南洋各国 后,曾向清廷上奏,“请及时增购船炮,以备防御。”[1]368 但清政府没有意识到 危机,并未接受丁汝昌的建议,北洋海军舰队的保养和配件的配置成了难题。正 如清末舆论所指出,日军有备无患,积极备战,而北洋水师却出现武备松弛的局 面。
“倭酋积屡处心已数十年……日日讲求训练,而我不知;我之人才日销,武 备松弛,而我亦不知。”[7](第3 册,第80 页)晚清海军建设已处于停滞状态, 加之山西、河南灾荒,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却把克扣下来的国防经费 用于修建颐和园与三海工程。户部明确规定南北洋购买船只机器暂停两年,所省 价银,解部充饷。翁同、左宗棠、刘坤一等大员也不断抱怨李鸿章发展海军耗 糜经费。这与当时日本从皇室内每年拨款30 万元,从官员薪酬中抽出10%用于 建造军舰形成鲜明的对照。李鸿章感慨地说:“臣添购利器、添练劲旅之志,寝 愤不忘,终因款不应手,多成画饼。”(奏稿,卷三六,P21)“日本蕞尔小郑, 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 能就现有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奏稿,卷七八,P17) 从更深一个层次上说,清海军建设停滞,不仅仅是一个挪用经费的问题,更 反映了清政府财政的薄弱,支持一支庞大的海军显得力不从心。光绪年间清政府 财政收入达每年 000万两左右,但除去支出,所剩无几。光绪十七年(1891 年),财政收入为8 960 万两,而支出则为8 930 万两[8] 册,P230-235)。
在这种财力条件下,要发展一支强大海军,显然是捉襟见肘。曾任清海关总税务 司司长 40 年之久的英人赫德曾对留学英国学习海军的清末著名思想家严复说 过:“海军之于大国,譬犹数之有花,必有根柢枝干,坚实繁茂,而与风日水土 有相得之宜,而后花见焉。由花而实,树之年寿亦以弥长。今之归国海军,其不 满于吾子之意者众矣。终必当于根本求之,徒苛于海军,未见其益也。”[8](第 册,P1-2)本来财政薄弱,朝野上下又不能够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海军落后于日本就不足为怪了。 二、清政府的海军领导体制存在严重问题,难以适应打赢近代化战争的需要 海军的建设和作战需要指挥统一。日本 1872 年成立海军省,统一领导海军 事务,后来又建立了军令、军政机构,建立了近代指挥体制。甲午战争爆发前, 为实现统一作战,日本将警备舰队和常备舰队组成联合舰队,大大加强了日本海 军整体实力。而清海军从筹建开始,走的就是分散组建的模式。北洋、南洋、福 建、广东四支海军,分别由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和两广总督各自控制, 各自为政,没有统一领导。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惨败,清政府认识到现存海军 体制的弊端。1885 年10 月,清政府成立了统一领导全国海军的海军衙门。
但由 于各种原因,海军衙门成立并未解决统一指挥问题。四支水师仍然是独立运行, 自成体系,仍然没有建立起近代指挥体制。李鸿章不无担忧地说:“华船分隶数 省,畛域各判,号令不一,似不若日本兵船统归海军卿节制,可以呼应一起。万 一中东有事,胜负尚难逆料”[4](第 册,P367)。不出李鸿章所料,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孤军作战,其他三支水师作壁上观,拒绝支援。 北洋水师内部存在指挥多元化的情况,也没有建立统一的海防指挥系统。北 洋海防是由陆军和海军共同承担的,政出多门,北洋水师提督不仅不能节制指挥 炮台守备部队,也调动不了辖区内的旅顺、威海、大沽等海军基地的各局、坞。 战后,北洋水师将领在总结失败教训时说:“沿海各炮台、水雷营等地,须归海 军提督节制,作为一气,不啻唇齿相依。威海之败,诚为此也”[2]247,道出了 海军指挥体制的弊端。 三、清政府与北洋海军的海战指导思想存在着严重缺陷 在19 世纪下半叶,海军是将机动性与攻击性结合得最为紧密的近代化兵种, 发挥其海上进攻职能是海军的主要长处。日本战时大本营制定了一个以海军争夺 制海权为关键的“作战大方针”,把海军的海上作战问题放在整个战略的高度优先 考虑。
同治十三年(1874 年),李鸿章奏筹议海防折中说:“京畿为天下根本,长 江为财富粤区,但能守此最重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 挫折,于大局尚无甚碍。”[9](第 册,P1944)李鸿章主张在京畿和长江一带自守,把防口自守作為海防方略的一个目标,这对于海防建设和海防斗争有较大 的限制,在敌人的进攻面前就处于被动的地位,使海军力量不能积极打击敌人, 使海防斗争处于被动的地位。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开始之前,并无明确而完整的作 战计划,只是下令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在敌人入侵时“迎头痛击, 册,P17)。这就要求北洋水师固守渤海湾口,以防守旅顺、威海两军港及其附近海域为中心,而没有确立积极主动进行海上决战的指导思 想。这就必然使北洋海军陷于一种极应付的状态,将海上作战的主动权拱手让给 了日本。 北洋水师的海防指导思想是“以守为防”,不是“以战为防”。李鸿章在组建北 洋舰队期间曾主张“以战为防”,即攻势作战。但是在北洋水师成军和旅顺、威海 基地坚持后,为了保存实力,态度日趋消极,主张“以守为防”,不去争夺制海权, 而是采取“与海口炮台相依辅”的作战方针,控扼渤海门户。
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北洋水师完全龟缩在港内,不敢出 海。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参战舰队的装备互有长短,北洋舰队因其舰船航速和舰炮 射速较低,影响了它的机动和火力,从总体上看略居劣势,但这种劣势只是相对 的,至多不过相差二到三成。然而这场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损失五舰,日本海 军多艘军舰受伤,但没有损失一舰,与北洋舰队的阵形有很大的关系。 丁汝昌不懂近代海军战术,采用横阵迎敌。横阵存在很多问题,其主要缺陷 在于它无法实现舰队机动与舰炮火力运用的高度有机结合,难以通过机动于必要 的时间内集中必要的火力密度,给敌之某一特定目标以毁灭性打击,也难以在必 要的时候通过机动,适时转移火力,以救护处于危急状态的兄弟舰船。横阵的机 动性差,严重制约了海军积极作用的发挥。在黄海大战结束后不久,媒体舆论就 指出,北洋舰队战败“原因虽多,要以横阵之不良为最大失策”[7](第6 册,P72)。 北洋水师虽覆没,但其建成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遏制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 心,延迟了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由于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的存在,日本吞并中 国台湾的野心受到很大遏制,近 20 年不敢问津。由于这时日本海军实力远远落 后于北洋水师,不得不暂时收敛侵吞朝鲜的野心。
北洋水师的存在,成为日本在 其海军力量未发展壮大起来之前不敢轻易吞并朝鲜和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一 个重要原因。没有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建设,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会更快,后 果会更严重。 参考文献: [1]张侠,等.清末海军史料[Z]. 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 [2]戚其章,王如绘.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纬.甲午海战与中国近代海军[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编辑组.洋 务运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3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5]伊藤政德.国防史[M]. 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41. [6]黛治夫.海军炮战史谈[M]. 东京:原书房,1972. [7]邵循正,等.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Z]. 上海:新知识出版社, 1956. [8]包遵彭,吴相湘,等.中国近代史论丛[C].台北:正中书局,1958. [9][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58.
Copyright 2008-2025 www.Sm99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7644号-5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23004240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