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意义
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此五大基本元素。古人观察自然界各种现象,归纳出各类事物的根本,即由此五项基本元素所构成,经过生克力量的交互作用,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盛衰型态。
事实上古代的事物并不像现代如此的复杂,故许多原理谨谨是自然现象的推演而已。正因如此,一些古代科学研究之精奥,令人啧啧称奇,但说穿了其原理连小学生都懂。但是现代人用复杂的眼光去看待,自然什么事物都深奥了!
以下我们将逐一探讨五行的特质:木:古曰"曲直"。姓名学取其中直的特质。为人正直、仁慈、良心道德,心肠很软。五脏为"肝",五官为"眼",泛指人体"解毒系统"之脏器而言。
火:古曰"炎上"。姓名学取其猛烈的特质。为人性急、脾气暴燥,易怒,个性刚烈。五脏为"心",五官为"舌",泛指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之脏器而言。
土:古曰"稼穑"。姓名学取其稳重的特质。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重承诺,个性温和。五脏为"脾"(亦包括胃),五官为"牙",泛指人体"消化系统"之脏器而言。
金:古曰"从革"。姓名学取其刚硬的特质。为人刚毅果决,不屈不挠,个性倔强。五脏为"肺",五官为"鼻",泛指人体"呼吸系统"之脏器而言。
水:古曰"润下"。姓名学取其不安定的特质。为人随和,无脾气。水乃一种不定型之物质,放在碗中即为碗的形状;放在杯中,即为杯的形状。故个性亦不易安定,喜新厌旧之态。五脏为"肾",五官为"耳",泛指人体"排泄系统"之脏器以及更深层的讨论,是指"生殖系统"(包括内分泌系统)之脏器。
★以上仅就姓名学运用范围内之观点,来讨论五行之代表事物或特质,作一简单的介绍。事实上五行代表事物不仅如此。五行生克
五行有相生与相克的特性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原理
木生火:木为什么能够生火呢?用大自然的角度来思考,木会起火燃烧,甚至会自燃,自己烧起来,故而木生火。
火生土:火为什么能够生土呢?用大自然的角度来思考,火烧完之后而成为灰烬,回归到泥土中,故而火生土。
土生金:土为什么能够生金呢?用大自然的角度来思考,金(泛指一切金属)本身就是蕴藏在土中,故而土生金。
金生水:金为什么能够生水呢?这问题稍微困难些,还是一样用大自然的角度来思考,假设我们将一个金属器皿放入冰箱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金属器皿与外界空气接触,常温下的水气一遇冷,立即在金属器皿四周,凝结出小水滴,此即金生水的道理。
水生木:水为什么能够生木呢?用大自然的角度来思考,木需要依赖水的滋养才能成长,故而水生木。
五行相克原理
木克土:木为什么能够克土呢?因为无论再坚硬的土石上,植物都能攀附而生,更重要的是,山上的土石,需依赖大树强而有力的根才能巩固,故而木克土。(民国八十五年八月间,贺伯台风造成中部山区土石崩落如此惨重,就是因为山地原有的大树,被人为砍伐,替代而成的是公路或一些草本经济作物,故土石的根本因而动摇,一下雨则山洪暴发,不可收拾。)
土克水:土为什么能够克水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句俗语"水来土掩",所有河川的堤防,不都是由土石所砌成,以阻挡水患。故而土克水。
水克火:水为什么能够克火呢?这道理相信大家一定想到了,灭火总是得用水吧!故而水克火。
火克金:火为什么能够克金呢?所有金属物质,以火加温到某一程度,均可化为液态,甚至蒸发成为气态。故而火克金。
金克木:金为什么能够克木呢?凡事木材,均是得用金属制的斧头或锯子所砍劈吧!故而金克木。
生克的解释
五行的每一个元素,均与其他四个元素连接在一起,故而有"生他"、"克他"、"被生"、"被克"的关联性。例如以"木"为中心来观察,木生火、木克土、木被水生、木被金克。也就是每一个五行元素一定与其他四个元素有关系,缺一不可。
姓名学基于"相生为助力"、"相克为阻力"的大前题下,我们可分别阐述如下:生他:即以此一元素为中心,生其他的五行,即有帮助提拔他人之意思与力量,但亦损耗本身的力量(泄己之力)。
克他:即以此一元素为中心,克其他的五行,即有打击、管教他人之意思与力量,亦稍微损耗本身之力(并不像"生他"的损耗那么大,因管教不像帮助需付出更多的力量)。
被生:即此一元素接受到其他五行所生,有受他人帮助、照顾、提拔之意与力量,其本身可藉此增加一些力量,无损耗。
被克:即此一元素被其他五行所克制,有受到他人打击、管教甚至陷害之意思与力量,其本身之损耗最大,受创也最严重。
同类五行:若遇到同类五行元素在一起时是如何解释呢?因同类五行有团结、互助的现象,故虽然并无明显受到帮助的力量发生,但实际上元素本身受到同类五行聚集之影响,力量增加,故为正面之意义。
Copyright 2008-2025 www.Sm99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7644号-5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2300424033@qq.com